舜网2月29日讯 旨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 中华文化标志城,将在孔孟故里山东省济宁市规划建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作出了重要批示。
这一设想也得到了海内外同胞的积极支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68位院士联合发出倡议,愿意作为发起人
日前,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中华文化标志城既包括曲阜、邹城两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存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要在曲阜、邹城之间的九龙山地区规划建设主建区,相关选址地的科学论证及地质勘察、技术资料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济宁市工作委员会也于日前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有关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至此,这一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旨的国家宏大文化建设工程开始进入全面规划建设运作阶段,而面向全球进一步征集创意规划意见的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旨的国家宏大文化建设工程——— 中华文化标志城,将要落户山东建设的消息,牵动着全球华人儿女的视线。2月25日至26日,本报记者奔赴中华文化标志城主建区——— 九龙山,踏上了这片凝聚了孔孟文化精髓、勾连着众多中华民族精神源泉的土地,在一座东方“圣城”诞生之前,对它进行了寻访———
中华文化标志城主建区之所以选在济宁九龙山,是因为它处于曲阜和邹城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心,集华夏文明之精华于一身,它的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
九龙山区位于曲阜市南部和邹城市北部,坐落于曲阜市小雪镇和邹城市中心店镇。九龙山系分为九龙山、玉皇山、白虎山(亭山)、马鞍山、唐山、玄武山、花山、鱼山等十三座山峰,山体呈东南—西北走向,蜿蜒5公里。九龙山的“龙头”位于邹城市中心店镇的荒王陵,龙身龙尾在曲阜市小雪镇的武家村一带,山峰海拔高度大多在150米—200米之间,最高点海拔 215.6米,山体总占地面积9200亩,其中曲阜市小雪镇所辖5200亩,邹城市所辖4000亩。
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2月26日清晨,记者从曲阜孔庙前驱车南行,前往小雪镇。在104国道南行大约10公里后,再东行约5公里,便来到九龙山“龙尾”脚下。随行的小雪镇宣传办公室主任马金增告诉我们,这条东行马路,就是几年前为九龙山新修的,自从中华文化标志城要在这里兴建的消息传出后,全国不断有专家前来考察。由于25日出现了雨雪天气,记者到达九龙山时,清晨的山峦还裹着一层薄薄的雾霭,站在九龙山“龙尾”放眼往东南方向望去,薄雾笼罩下的九龙山蜿蜒雄伟,犹如一条出海蛟龙。
一到九龙山山脚,当地村民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九龙山区原是一处热闹繁华的古城邑,生活在此的人们衣食无忧,过着平静祥和的日子。一天,因苍龙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以示惩罚,遂选在此地安家落户。日久,母龙产下九子。此时,苍龙也因疾痛缠身,丧失法力,濒临死亡。城邑中的人们蜂拥而至,纷食龙肉。天庭得知后大为震怒,派出天兵天将查找元凶。天兵逐户勘验各家各户炉灶是否油腻,发现有油腥者即视为食龙之人。经过仔细查验,全城仅有一老妇及其子未食龙肉,上天感念其善,命天将妥善安置这对母子,天将于是跟这对母子说:“三天内,请你们速速迁离此地。”并派出一纯白骏马迎接母子。在母子登临马背,飞离地面之时,城邑也在瞬间灰飞烟灭,化作一片汪洋,成为溪湖。在白马驮着母子二人驰骋之际,马的缰绳在地上越拉越深,最后竟拉成了一条小河,人们就称这条河为白马河。如今,溪湖虽逐渐淤平,但仍为白马河的发源地。而龙的九子也因年幼早夭,化作九个山头,环绕溪湖,以怀念其母。此后,人们便把这九个山头统称为“九龙山”。
九龙山“龙尾”———别具一格的汉代摩崖墓群
九龙山不仅有着神奇的传说,山中也有众多文物古迹。在九龙山“龙尾”山体上,就有著名的九龙山汉代摩崖墓群。早在 1977年,它就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条石砌甬道一直从山脚通往墓群,甬道尽头,则是平行排列的四处摩崖墓室,墓室因为是山崖上直接凿出来的,所以看起来鬼斧神工,如同几枚古老而隽永的历史印记。
踏着石阶攀上山体,崖墓更显壮观。管理崖墓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1998年,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整修了九龙山二、三、四号墓室,依据考古资料对三号墓进行了复原陈列,并对外开放。另一处一号墓穴如今尚未开掘。墓穴在巨大的崖壁上由人工凿出,甬道两旁壁立数十米,气势恢宏。记者参观了其中的三号墓穴,这是西汉孝王刘庆忌的墓穴,进墓穴后可见左右旁室由后人复原的车马塑像。往里走,可见两耳室,耳室中陈列着各种文物,最里端是一间宽敞的石室,就是汉孝王刘庆忌棺椁所在地,室内同样摆放着不少出土文物。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九龙山汉代摩崖墓群在古墓规制中别具一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1970年当地考古部门对崖墓进行发掘,这些崖墓虽多次被盗,但仍出土各类文物1900余件。从出土的玉衣残片、“王未央”铜印、宫中行乐钱、驷马安车以及封门石上的“王陵塞石”字样看,无疑应属西汉诸侯王的陵墓,考诸历史,当是鲁恭王家族的墓群。
史料记载,西汉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将其子刘馀由淮阳王改封为鲁王,迁都曲阜。其后子孙安王刘光、孝王刘庆忌、顷王刘劲、文王刘晙相继袭封。公元10年,王莽贬鲁王刘闵为公,废除了鲁国。
鲁恭王刘馀好治宫室苑囿,在曲阜修建了堪与长安皇宫未央宫媲美的灵光殿,还营建了豪华的地下宫殿。其后子孙也效法其例,修建了庞大的陵墓。
九龙山南麓———精美的唐代摩崖造像石刻
从汉代摩崖墓群出来后,我们继续沿九龙山南麓东行,山脚的道路还在修筑之中,路面上是刚刚翻起的新土。驱车大约五六分钟,沿路的山坡上就见到了裸露在外的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1986年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虽然矗立荒野,但保存还算完好。石刻面积大约100平方米,属于唐代。石刻造像围绕石体雕刻而成,西侧与南侧的主像为相貌雍容祥和的菩萨刻像,像高一米半左右,大唐盛世遗风余韵犹存。主像侧旁又刻有小型刻像,金刚、大士盘膝安坐于莲花之上,只因年久失修、风剥雨蚀,小型刻像的头部已经模糊不清。
对于这些似乎被遗忘的古迹,总不乏各种各样有声有色的传说,即使风马牛不相及,却也是一番历史的记忆。九龙山摩崖石刻也是如此,当地人称此石刻为“九女挖娘心”。据山脚武家村的老人说,古时候,当地曾有一老妇,生了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是个瘸子,母亲却唯独喜欢他,而不喜欢女儿,母亲对儿子的偏爱让九个女儿嫉妒成仇,在娘死后挖出了娘的心,看看娘的心是不是公平的。传说虽然不足一信,但也能从中感受到它单纯而质朴的警示性,充满了教人做人的道德内涵。
山体绿化工程
已启动四年
看完唐代摩崖造像石刻,我们再一次经过九龙山山脚的武家村,小雪镇镇政府的马金增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的村民都是靠山吃山,以采石为业,不过早在几年前,九龙山的山体就开始被保护起来了。“政府禁止采石都四五年了,山体绿化工程也已经启动了三四年了。”
据马金增介绍,九龙山系原有林地2100亩,其中曲阜市小雪镇有1000亩,为600亩防护林和400亩经济林和用材林。防护林绿化标准较低,林木稀疏,林木平均密度仅达合理密度的40%,近75%以上需补植,全镇4200余亩山体需要进行植被恢复。2004年开始,以中华文化标志城为契机,济宁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九龙山区植被恢复工程。2005年完成绿化任务400亩。2006年对九龙山区12个标段1392亩山体进行中标绿化,其中栽植侧柏786亩,蜀桧606亩,共计84万株。2007年以来,曲阜市、小雪镇加快了山体植被恢复工作的进程,以便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九龙山西南———孟子故里和孟母林墓群
从九龙山出来回到104国道,再往南大约1公里路西,就是亚圣孟子的出生地——— 凫村。村口是一个集市,竖立着一个古色古香的牌坊,上书“孟子故里”四个大字。穿过牌坊往里走大约50米,便见一座古朴院落,那便是“孟子故宅”了。
看守孟子故宅的是55岁的凫村村民孟繁喜。孟繁喜告诉记者,凫村百分之七八十的村民都姓孟,“孟母三迁”的故事对当地百姓的影响很大。每年的四月初二孟子生日,这里都会举行祭孟典礼,因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四月初二也被定为中华母亲节。
进院门之后,绕过影壁墙,左侧迎面悬一口大钟,古朴素净,钟面刻有“国泰民安”四字。影壁墙后就是正堂,堂屋正中供奉着孟母和孟父的塑像,左侧设有“始祖邹国公孟子”的塑像,右侧为“四十五代中兴祖之神位”。出正堂,过右侧园门,便见一侧院,孟母教子展览馆就坐落院中。室内陈列着文物字画,生动地讲述着当年孟母三迁以教子的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孟母死后,孟子将其归葬于鲁,就在凫村东之马鞍山山脚。马鞍山也属九龙山区,在九龙山西南,孟氏后裔在那里结冢而葬,形成占地721亩的庞大墓群,这就是离孟子故宅不远的孟母林墓群。孟母林文物管理所的朱春鹏告诉记者,孟母林墓群早在1977年就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孟母教子是彪炳千古的伟大功业,孟母林的规模和影响力更甚于邹城的孟林。孟子父母墓旧称孟母墓,墓之东为飨殿,殿内有乾隆御赐孟父孟母碑,孟子父母墓的中央墓碑就是后人仿效乾隆御赐碑再建的。由于孟母之名盛于孟父,孟母的墓碑也打破传统地立于中央大碑的东侧,孟父墓碑立于西侧。孟氏家族墓地以先祖母氏为名,实属中国传统丧葬制度的孤例。碑前安放石制供桌及香鼎,两旁壁立着记事碑和子孙功德碑,整个墓地看上去庄重肃穆、大气厚重。
朱春鹏告诉记者,孟母林的另一大景观是其众多的千年古柏,被挂牌保护的树龄在一千四五百年的古柏就有13000余棵,“孟母林有着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文物价值,九龙山又近在咫尺,相信孟母林也会成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