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从2010年4月份起,济宁监狱尝试引入“儒家文化”,一方面用儒家经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提升干警道德修养,培养优良作风,增强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以儒家文化独有的处事理论和修身方法来教育转化服刑人员,走出了监狱教育改造的新模式。时至今日,经过两年多的统筹规划,深化共建,济宁监狱警察职工的道德素质和德化育人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进一步提高。
学儒立警不辱使命
2011年,济宁监狱共举办7期“学儒强警”培训班,38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组织骨干人员参加“春秋讲堂”,听取专家现场解疑释惑;组建警察职工讲师团,举办“儒学讲堂”70余场,扩大了受教育面。同时,评选出6名优秀警察讲师,以“忠”、“信”文化为切入点,突出“守法、遵纪、敬业、感恩”主题,组织“强警从我做起、发展人人有责”大讨论;开展监管、生产事故及违纪成本核算专项教育;举办“学儒强警,爱岗奉献”演讲比赛,营造了乐学善思的浓厚学儒氛围。
开展学儒强警骨干培训。
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成人之道。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干警队伍,何谈提升监狱监管教育的质量?济宁监狱在改造服刑人员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干警自身素质,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全市“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逐步将经典文化、中华美德植根于心,使“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成为全体警察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培塑警察职工文明执法、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济宁监狱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分别以“学儒育警”、“学儒塑警”和“学儒立警”为主题,开展“学儒强警”活动,用儒家经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警察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培养优良作风,增强工作能力。
学儒育新重塑人生
在济宁监狱,他们把儒家文化融入服刑人员改造工作中,每个监区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各自的文化主题,分门别类的对服刑人员进行行为改造。在那里,有近90%的服刑人员会背《弟子规》。
十监区在儒学教育活动中,立足“勤”文化教育,组织服刑人员对《弟子规》、《古八德》等读本进行学习,并将他们的学习成绩、践行效果作为日常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让其良好的行为模式贯彻在改造生活的点滴之中。服刑人员王某告诉记者,由于自己过早步入社会,也无一技之能,逐渐养成了偷盗恶习,最终落入法网。接受改造的这一年,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自己的世界观已彻底颠覆,不再埋怨社会不公平,懂得了人应自立,而不是坐享其成。“服刑人员之所以违法犯罪,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个人修养,对自己长期放任自流,没有养成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著名学者钱文忠曾发出倡议‘学习弟子规,将文化落地为文明’。因此,服刑人员学习《弟子规》,对促进自身改造、提高改造质量、弘扬儒家文化、提升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效果。”一位执勤警官告诉记者。
营造“儒家文化”监区氛围。
另外,济宁监狱针对服刑人员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自编《中华经典名著》、《学儒识字》、《改造三字经》、《漫画四书》 等基础教材,将古典儒学知识编成白话文,供服刑人员学习阅读,邀请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8场次。各分监狱还分别以“杏坛文化”、“明德正心”等为主题,举办专题教育文艺演出32场次,将儒家经典编成小品、话剧、相声等。同时将学儒践行与日常改造有机结合,以学、辩、讲、演、思、行等形式,深化道德主题教育,提高了服刑人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了服刑人员积极改造。
今年,济宁监狱将进一步加强监区文化建设,注重发挥环境文化的功能,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激发罪犯改造的动力,实现“价值观再造、道德感重塑、伦理感回归”的教育改造目标,打造具有济宁监狱特色、孔孟之乡特点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监区文化品牌。并将“礼”文化融入罪犯改造规范当中,开展“学儒明礼一日养成”试点工作,制定行为养成考核办法,探索符合罪犯改造实际的矫正文化。同时,依托服刑人员家庭学校,挖掘“孝、敬、恭、睦”等亲情文化,做好儒家文化的延伸教育,让“学儒育新”活动成为联系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