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济宁市将对市杂技团、市豫剧团、市吕剧团3个市直专业剧团和声远舞台、济宁剧院、人民剧院3个剧场进行资源重组,组建济宁演艺集团,将这6个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改制为分公司,推行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实行独立核算运营,自负盈亏。目前人员安置及场馆建设等支持措施已有初步方案。
“将文艺院团改制成演艺集团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要求,也是激发文艺院团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3月20日,谈起今年年内将成立的济宁演艺集团时,济宁市文广新局艺术科科长申华荣这样说。记者了解到,筹建中的济宁演艺集团将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组建。
从去年底,济宁就逐渐展开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步伐,探索对市杂技团、市豫剧团、市吕剧团3个市直专业剧团和声远舞台、济宁剧院、人民剧院3个剧场进行资源重组,将这6个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改制,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与管理。目前,改制的初步方案已经起草完成,最终方案会在市委市政府讨论批复后,进一步修改后出台。
一直以来,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有其特殊性,也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难点。记者了解到,从济宁市直的6个文艺院团的现状来看,由于长期处于行政和事业体制下,大多数国有文艺院团还没能形成与市场对接的机制,缺乏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同时,文艺院团普遍缺乏有形资产,场地不足、设备陈旧,维持工资收入已实属不易,很多单位都陷入欠账多、底子薄、包袱重、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
为此,济宁初步计划将演艺集团下设7个分公司,其中6个文艺院团分别改制为分公司,保留其原机构的牌子,实行独立核算运营,自负盈亏。另外,新成立的艺术培训中心,和文艺院团并列成为演艺集团下设分公司。
“人员安置问题不解决好,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无从谈起。”申华荣说。对此,初步方案对人员安置等方面,用细则加以明确,从而确保改制文艺院团演职员工基本权益不受损。对于改制前已离退休的人员,改制后身份不变,离退休待遇不变,退休金继续由机关事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发放,日常管理由改制后的演艺集团负责;对于改制前的在职在编人员,改制后身份不变,退休时其工资待遇不变;对于改制前的临时身份人员,根据双向选择、平等志自愿原则,与演艺集团签订劳动合同,转为国有企业正式职工,按现代企业办法进行管理和缴纳社会保险;对于改制时自愿辞职的原在职在编人员,原单位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改制后集团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进人员,经试用合格后,与集团签订招聘合同,并按现代企业用工进行管理。
初步方案中还提到,院团改制后将严格落实“一团一场”的场馆建设政策,由政府投资筹建公共文化设施,济宁杂技城和济宁演艺中心(含大剧院、排练厅、培训中心等),今年破土动工,计划用2-3年时间完成场馆建设,彻底改变市直院团缺乏市场竞争硬件支撑和快速发展平台的困窘局面。并将由政府埋单,为集团下设的市杂技团、市豫剧团、市吕剧团3个分公司配置文化下乡演出流动舞台车、交通车,方便惠民演出。
申华荣介绍,“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不少于1个亿,演艺集团成立后也会积极争取有利政策和专项资金,用于惠民演出、设备更新、精品节目的打造以及员工的奖励补贴等。”通过科学有效的改革,整合后的文艺院团资源,将抱团闯市场谋发展,新的演艺集团有望成为济宁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记“组合拳”。
对于济宁演艺集团的成立,多方都有所期许。“演艺集团的成立不但能解决原有文艺院团的演职人员安排问题,还能打破不合时宜的演出机构和陈旧的用人框框,让有文化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才竞聘上岗,吸引并留住优秀的艺术专业人才。”济宁剧院经理赵秀起表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实力雄厚的文化战略联盟,生产出符合群众口味的艺术商品,打破多年来制约济宁文化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