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州、太白楼,小曲儿顺着运河流,船上唱的是上河调,小土山儿下黄鹤楼,一跤摔在溜地上,哎呦都是小放牛……”这是一首老济宁家喻户晓的民谣,民谣里提到的“小土山”,是众多曲艺艺术的发祥地,是运河流域众多民间艺术家的摇篮,也曾是济宁艺术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多年过去了,小土山没有了,茶楼戏院消失了。老济宁人一遍遍询问,什么时候能坐在戏院里头听大戏?同样,济宁几百位曲艺艺人有一个至今仍未实现的心愿:一个舞台。面临生存困境,曲艺需要“输血”,但更需要“造血”。
历史:小土山上听大戏
“曲艺被誉为是‘文化战线的轻骑兵’。可以说,曲艺和观众的距离最近。大舞台、几百平米的音乐厅,这些地方不适合曲艺。若想听到原汁原味的琴书、弦子鼓、坠子,观众还是应走进戏院、茶馆、曲艺厅、书场,坐在椅子上,倒上一壶茶,听那儿丝竹低吟,听那儿清唱悠扬,”济宁曲艺家协会主席杨维云说,“咱们济宁素有‘曲乡艺海’之名。其实,小土山上的茶馆、戏院,就是咱们济宁曲艺的根源。民国时候,几十位著名艺人活跃在小土山。这里有唱山东琴书的殷田昌、贺金城、茹兴礼三大家,有唱渔鼓的翟教寅、王永田,有说评词的戴复昌、徐士章,还有唱落子的侯永贵、侯永芝等人。”
济宁的小土山,和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劝业场及济南的大观园并称为“中国四大曲艺发祥地”。山东快书、山东琴书、高调梆子、四平调、串鼓等许多优秀的艺术门类都起源于济宁的小土山。“小土山儿,城墙根儿,戏院里头听大戏,说评书,讲故事,说书坐在席棚里。砸洋琴,渔鼓坠,想听洋琴汪麻子。四海春,拉魂腔,书带草亭山东梆。同乐院,听弦子,逢春是灯戏戏院子。长春院,柳子戏,戏院都是席棚子。四平调,瞎子腔,山东快书红笛梆……”
杨维云说:“几十年过去了,小土山的繁荣景象荡然无存,就连当年那个全国最大的曲艺厅,也被改成了科技馆,最后干脆因修建文化广场被拆掉了。咱们这儿虽说有声远舞台,但是却不适合。咱们曲艺演员必须和观众离得近些,才能更好的互动、交流。没有办法,为了观众,我们只能撂地摊拉场子了。”
曲协:记录整理资料难
1988年,济宁市曲艺家协会成立。如今,协会共有400多名注册会员,100多名会员仍活跃在舞台上。曲艺家协会就是这些民间艺术家、老艺人的“大家长”。创造新段子、整理音频视频资料、组织排练演出,这些都是曲协的主要工作。
济宁曲协常务副主席刘勇说:“许多老艺人根本不识字、不懂五线谱。老艺人把这些曲子、唱词全都记在心里。这些曲艺通过师傅徒弟的口耳相传才得以流传下来。咱们济宁有20多种曲艺艺术形式,每种曲艺又可以细分为几种派别。有的曲艺的某种派别,现在可能只剩下一位传承人。所以,我们常说一句话,‘死一个人倒一面旗’。我们正在争取多保留一些老艺人的音频视频资料,抢救性保护这些艺术瑰宝。但是,我们人手不够,又加之缺乏资金,想做好记录资料这项工作太难了!”
截至目前,济宁曲协一共保留下老艺人的600多小时的音频视频资料。2011年,曲协工作人员赶赴到北京、滨州、鱼台、梁山等地,为多位老人拍摄DV,留下影像资料。杨维云说:“前一段时间,我们去鱼台县,为6位老人拍摄DV。时间有限,我们只能依次到老人家中,为每位老人留下一小段资料。虽然说这些资料不完整,但是却很珍贵。例如,翟派渔鼓的传承人郝玉良,他自己没有入室弟子。老人去世前,我们曾到任城区李营镇帮他拍摄DV,留下一部分资料。去年,这位老艺人去世了,这些资料便成为绝版了。”
曲艺家协会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更没有独立的档案室。所以目前,这600多小时的音频视频资料只能堆放在曲协常务副主席刘勇的家里。刘勇解释:“这些资料全都在我家里放着,有的是录音带,有的存储在光盘里。现在,我们只能做到把东西记录下来,没有能力也没有金钱再去整理这些资料。”
艺人:演出排练缺场地
演出排练缺场地,曲协工作人员总是和记者提起这个大问题。一位曲艺爱好者说:“我们或是在路边搭建露天舞台演出,或是进企业拉赞助,进行商业演出,亦或是在农村红白喜事演出。只要能给观众表演,去哪儿演出都行。”
最近,曲协组织多位戏曲名家创作编排新节目,参加100场“戏曲名家走基层”活动。没有排练厅,他们便聚集在副主席刘勇家里排练;没有演出服,他们便自己花钱租衣服;没有报酬,他们便义务演出。刘勇说:“一场演出,至少需要一千多元的费用,包括音响费、舞台搭建费用。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即便我们演员义务演出,组织一场颇具规模的演出,仍是一件难事。我们找些商家拉些赞助,进行商业演出。这样,你需要为合作伙伴创作一些小作品,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带有商业色彩,没有生命力。而一个好作品,必须经过作曲、作词、排练等多个环节磨合、修改。”
曲艺从不缺少市场,但缺少一个舞台。济宁曲协与济宁电视台《星光大舞台》开展合作后,推出了一批百姓喜爱的明星,王秀英就是一位新明星。来自梁山县马营乡的民间艺人王秀英,擅长表演坠子书、琴书。王秀英说:“从我记事时起,我就跟着父亲四处唱戏。这么多年了,不管多难,我都坚持要唱戏。只要有观众喜欢我,我就要表演。我最担心的不是演出收入少,而是没有演出的机会。”以前,村里有红白喜事,他就去表演。现在,王秀英登上《星光大舞台》之后,演出机会多了。
梦想:天地悠悠胡琴声
目前,济宁曲艺存在着各种问题:精品少、演出少、名家少、资料少……寻其根源,就是因为曲艺只依靠“输血”生存,不具备“造血”能力。恢复小土山,这是济宁曲艺艺人一直为之努力可至今仍未完成的心愿。
杨维云说:“现在,小土山原址已建设成为文化广场,所以我们建议利用闲置多年的公园土山上的凫峄楼,可在那里开设一个茶馆式的曲艺厅。”曲艺厅名称也可沿用小土山原有著名的茶馆曲棚,如“逢春茶馆”、“书带草亭”、“万花春茶社”或“凫峄楼茶社”。由市文联或曲艺家协会指派专人来管理,定期组织老、中、青各层次的曲艺艺人轮流演出,以卖茶售票的形式以文养文,闲暇时还可作为广大业余戏曲曲艺爱好者的活动阵地。
此外,还可以建立一个松散型的曲艺团队,定期在小土山曲艺广场组织义务演出,即可丰富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可锻炼团队特别是培养新演员。空闲时间,曲艺广场可为广大业余戏剧曲艺爱好者开放,作为政府为他们提供的活动阵地。市曲艺家协会可利用茶馆的收入维持曲艺团队的基本运营,并自筹资金,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市性的“小土山曲艺大赛”,为各县、市、区优秀的曲艺艺人搭建一个展示和发挥的平台。
小土山是济宁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济宁文化的地标式建筑。现在,青年人娱乐有歌舞厅、迪吧、电影院,可是广大中老年人却缺少一处适合他们的文化娱乐场所。恢复了小土山,广大中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娱乐和怀旧的场地,特别是外地客人来了,还可以有一处可以向他们展示咱们老济宁传统艺术的娱乐场所。“咱们济宁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门类面临灭绝的境地,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缺乏传人。而之所以后继无人,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可以持续的让新老艺人展示和发挥的阵地。”杨维云说,“恢复小土山,可以让更多的老艺人拥有展示自己的舞台,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挖掘和传承更多的传统艺术形式,同时,也让众多的新人有了学习和锻炼的阵地,可以为我们济宁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勇说:“不记得哪位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烟囱多了不等于繁荣;楼房高了不等于充实;电器齐了不等于小康;学历高了不等于智慧;休闲足了不等于文明’,我们需要发掘和研究武则天浩大的陵墓,我们也需要留下老北京的四合院;我们需要修建精美豪华的音乐厅,我们也需要看到和听到济宁的小土山儿……因为,我们的传统,在那虽不精致但韵味无穷的小曲儿里;我们的文化,在那虽不宽阔但令人流连忘返的书场上;我们的文明,在那虽不高贵但底蕴深厚的茶香鼓韵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每一位来过济宁的游客的记忆里,除了精美绝伦的仿古建筑,还有那古运河畔高昂曲折、跌宕起伏的曲艺唱腔与那低回清远、天地悠悠的胡琴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