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山东省邹城市煤炭资源丰富,含煤面积达357平方公里,占境域面积的22%,地下煤炭储量达41亿吨,是全国八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年产原煤2500万吨,占全省年产煤炭总量的17%以上。
多年来,煤炭开采在为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损坏了大量的耕地,加剧了人地矛盾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采煤塌陷区近9万亩,目前,仍以每年约2000亩的速度增加。面对严峻的形势,邹城市委、市政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把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牢固树立生态治理理念,坚持从科学规划入手,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完善工作网络,规范项目实施,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治理采煤塌陷地的新路子,实现了恢复塌陷区自然生态环境与土地耕作条件的有机统一,有效解决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工作网络
邹城市从199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较早开展了采煤塌陷地治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分析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釆煤塌陷地复垦工作,市级领导经常深入塌陷地现场开展调研,指导开展复垦工作。并坚持把土地复垦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列入市政府每年为老百姓承办的实事之一,确保采煤塌陷地复垦年年有项目、年年见成效。
为加强对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的组织领导,2008年,市政府又抽调专人组建了全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为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另外,市政府从有关部门抽调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常年深入釆煤塌陷地治理现场组织开展工作。各辖区内有采煤塌陷区的镇,也组成强有力的班子,层层分解采煤塌陷地复垦任务,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明确责任,严格奖惩兑现。建立健全了纵贯全市上下的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网络。
科学编制规划实施生态治理
邹城市紧紧围绕釆煤塌陷地生态恢复治理这一中心,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原则,编制了全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长远规划。整个规划重点突出排水设施的建设,对整个塌陷区规划出宽畅的排水干渠,对每块塌陷地也规划出良好的排水子渠,并尽量让整个塌陷区的水相连、渠相通,真正让水流动起来,把一潭潭“死水”变为能够循环起来、动起来的“活水”,有效发挥水生态的效应,促进水产养殖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同时,彻底改变以往单纯以农业开发、复垦造地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突出生态旅游、水产养殖、观光农业及湿地开发,形成集生态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居住、水源存取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在科学编制规划的基础上,全市严格按照治理计划和治理区域,科学论证,分期实施,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保证了治理工作的连续性。
创新治理模式探索治理方法
邹城市依据生态治理规划,综合考虑塌陷区深度、周围环境和地表、地理状况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行了五大治理模式。一是排矸填充治理模式。与煤炭开采企业搞好协调,预先掌握地下煤炭储藏的厚度、面积、储量等基本情况,科学预测土地塌陷的时限、范围、深度等,提前把耕作层沃土剥离,由煤炭开采企业倾倒煤矸石等煤炭开采废弃物,然后覆土恢复土地耕种,实现了地下煤炭开采与地表塌陷地复垦同步进行,缩短了采煤塌陷地复垦周期,从根本上解决了煤矸石存放占地问题。从2000年起在东滩煤矿推行这一治理模式,先后复垦塌陷地2000亩,恢复耕地1000亩,解决了每年91万立方米煤矸石的存放问题。二是挖深垫浅治理模式。平阳寺镇塌陷面积达1万亩,采煤塌陷区深浅不一,积水面积约5000亩。对此,有关部门推行了“挖深垫浅”治理模式,在塌陷区深部取土填在浅部,浅部复垦成耕地,深部建塘养鱼,坡地栽树植草。如今,平阳寺镇已复垦塌陷地7000多亩,恢复耕地4900多亩。经治理后的平阳寺采煤塌陷区逐渐变成了集农、渔、牧、副、观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区。三是借势利用治理模式。针对北宿镇塌陷区面积大、塌陷深、积水多的实际,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发展高科技农业为目标,按照农、渔、牧、副业协调发展,水、林、路、电综合配套的方法,进行借势开发,配套完善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发展水产养殖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先后建成养鱼塘25个,修路13条,建钓鱼亭台3处,新建桥涵13座。复垦后的北宿采煤塌陷区已成为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呱呱鸭制品公司重要养殖基地和景色优美的休闲风景区。四是浅层平整治理模式。对有季节性积水的浅层塌陷区,按照节约投资、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采取“浅层平整”的方法,挖沟排水、削高填洼、挖塘抬地,对塌陷区地表进行平整后用于耕种,采用这种方法实施了北宿、唐村5600亩浅层塌陷地复垦工程,耕地复垦率达100%。五是湿地开发治理模式。针对近年来机械化采煤造成塌陷快、面积广,且煤矸石用途广泛、找不到造地填充物的实际,全市大力推行采煤塌陷地湿地开发治理模式。按照生态治理规划要求,将占地总面积2万余亩的北宿采煤塌陷地申报为省级湿地公园,严格遵循“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落实各项保护、恢复措施,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促进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严格规范管理加快治理步伐
采煤塌陷地复垦是一项投资大、耗时长、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治理中,邹城市将规范项目运作,加强日常监管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了治理工程依法依规安全实施。
为了使釆煤塌陷地恢复治理取得实效,邹城市在坚持政府出一点、采煤企业拿一点、向上争取一点作为筹资主渠道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意见》,采取市场运作、多方投入、利益共享的方式,广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采煤塌陷地治理,做到了多渠道、多元化筹集治理资金。对筹集来的资金,采取“先报后审再批用”、“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一支笔签字拨付”的方法,实施全程监管,保证了资金的规范高效安全使用。
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对实施的塌陷地复垦项目,全面实行项目公告、工程招标、工程监理、法人管理、合同化管理五项制度,严把采煤塌陷地复垦论证关、规划关、质量关,增加了工作透明度,确保了工程质量。
近年来,邹城市先后投资1.3亿元对3万多亩采煤塌陷地进行了治理,往日的塌陷地如今变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平整、水相间的生态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全市累计复垦出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1.9万亩;建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养鱼塘200个,水面面积达5000亩;建起温室大棚150个,高档鲜食果菜年产量达1000吨;依托塌陷区放养大量鸭子的优势,建起了年产值达4000万元的“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地呈现出了“水里鱼鸭戏莲藕,岸边垂钓拂杨柳”的田园美景,被誉为邹城的“小江南”和孟子故里“小西湖”,旅游旺季来此地垂钓、游玩的游客一天可达上千人,每年接纳游客10万多人,昔日的“塌陷地”成为今日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