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在刚刚结束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工作中,兖州市被国家文化部评为“花棍舞”之乡。
兖州花棍舞又称打花棍,起源可上溯到宋元时期。根据文献记载,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的人民便有元宵节张灯节彩,打花棍的习俗。几百年来“打花棍”就在山东鲁南兖州、滕州一带流传。在宋元时期,乡亲百姓用来习武或沿街唱曲时拍手打肩、敲击节拍时的肢体语言和相关器具竹竿,就成了“花棍舞”的原始动作和花棍的由来。随着广泛流传,明清之后,兖州一带的流浪艺人受到“打连厢”即“霸王鞭”以及“莲化落”的影响和启发,在竹竿两头装上钱铃和碎布头,服装、动作、音乐和表演形式都有新的变化。表演形式有歌、有舞(集体行进或舞台、体育表演舞)、有乐(花棍调、民歌伴唱、伴奏、齐奏),音乐形态、舞蹈风格、器乐交相呼应,单打、双打、多人混合打花样繁多。花棍舞表演内容喜庆、动作活泼、队列变换灵活,老少皆宜,深受群众喜爱,载歌载舞、花棍叮当、声调欢快的“兖州花棍舞”已成为兖州民间表演艺术的一个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