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一座历史文化璀璨、现代工业发达的城市;济宁,一个绿意盎然适宜居住的城市。
沐浴着温柔缠绵的秋雨,登高远眺,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区轻笼雾纱。绿树青草掩映中的新世纪廣塲、仙营绿地、人民公园、百花公园等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城区的深处,茂密的树荫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济宁,这座散发着浓郁人文气息的古城处处显现一派勃勃生机。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7.52%、32.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9平方米。在这些枯燥数字的背后是一幅幅绚丽的风景写真:风光秀丽的河岸、花团锦簇的庭院、温馨和谐的社区、绿树掩映的道路,一个水、城、绿和谐共融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一座“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城市通过全市人民的努力正在变为现实。
2005年我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就把创城工作作为加速建设现代产业新城、文化旅游名城和生态宜居水城的载体和抓手,坚持把创城工作列入全市重点工作事项。摆在牵动全局的突出位置,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全市创城工作领导小组,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明确专人具体抓,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高效、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暨开展“宜居杯”活动实施方案》,实行“六定三包”责任制,即定领导、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定措施、定人员,包时间、包质量、包达标,同时把创城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专项督查范围,并专门设立了创城社会监督员定期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作。为强化宣传引导,我市制定了《全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宣传方案》,建立起“创城网站”,并在新闻媒体开辟了创城专栏、专题,编发《创城知识手册》1万册,制作创城宣传短片3部,发放创城调查问卷3000份,发布创城倡议书、宣传口号及义务植树等资料近20万份,在公交车、出租车上不间断播放创城宣传资料,形成了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为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我市相继制定了《济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济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济宁市水系规划》、《运河核心景区规划》等系列专项规划,使城市空间与园林绿地相互渗透,初步奠定了园林城市的基础和框架。目前,“一心(以北湖湿地、南阳湖湖泊湿地、十里营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区为自然基础的生态、景观、休闲、游憩核心)、五廊(梁济运河滨水旅游景观廊道、洸府河滨水生态景观廊道、廖沟河滨水生态景观廊道、老运河滨水文化景观廊道、城市复合性景观生态廊道)、双环(外围湿地生态绿环、内城滨河文化绿环)、多园(人民公园等大型块状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19个)”的园林绿化体系已基本形成。
在创城工作中,我市紧扣创城标准要求,以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单位庭院及居住区绿化为重点,在增绿量、优格局、提品质的基础上,全力全速推进创城活动向纵深展开,初步形成了以“水”为纲节、“文化”为内涵的湿地园林、滨水绿化特色,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优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2883.1公顷,城市园林绿化等级专家评定达到Ⅱ级。
打造公园绿地亮点。按照“彰水、均园、环绿、弘文”的公园绿地布局要求,大力实施拆旧建绿,打造城市“大园林”格局。近年来,先后拆除中心城区商业建筑80余万平方米,拆除城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旧办公建筑40余处、8万多平方米,全部用于绿化建设。投资35亿元相继建成洸河公园、仙营绿地、新世纪廣塲、植物园等30处高标准绿化工程;对人民公园、百花公园、王母阁公园等17处公园进行了升级改造,共增加绿化面积321公顷,极大提高了城区公园的档次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688公顷;10公顷以上综合性公园5处、总面积157公顷,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0.08,其中济宁市植物园占地面积41公顷。市民出行500米、步行5分钟就有绿地,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5.4%,公园管理规范化率100%,71%以上的公园绿地设立应急避险场所。四个区中绿地率最低的25.8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少的5.1平方米。
创建特色绿色街道。道路是城市动脉,也是城市景观走廊。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道路对绿地的过渡与衔接作用,根据道路位置及功能属性的不同,“因路制宜”加大街道绿化力度,形成了完整有序的城市绿地系统。一是新建了运河路、洸河路、杨家河路、太行山路、圣贤路等一批道路与河滨、湖滨绿地一体,滨水景观与道路相互渗透,独具生态、休闲特色的景观大道。二是通过种植高大浓荫行道树,更新地被植物,翻建提升了古槐路、樱花路、王母阁路、浣笔泉路等老城区36条风景林荫道路,并对212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综合整治。三是积极推进城区周围和入城口的绿化美化,重点抓了南外环、105国道、北外环以及城郊的绿化美化,全市共建成绿色通道3276公里,城市防护林绿地实施率达81%,为城市筑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四年多来,全市共新增道路绿化面积181公顷,初步形成了以银杏、国槐、法桐、栾树、千头椿等作为行道树的各具特色的绿化路段。目前,全市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和绿化普及率分别达到85%和100%,建设路、红星路、共青团路等林荫大道绿化覆盖面积达85%以上,林荫路推广率达85%。
营造绿色宜居家园。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工程,采取拆墙建绿、破硬建绿、见缝插绿等多种形式进行绿化,共新增绿化面积899公顷。在单位庭院绿化方面,开展了“园林式单位、花园式单位”评比活动,通过停车场绿化、地被绿化、盆栽绿化、立体绿化等方式,建成了市检察院、圣都国际会议中心、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一批景观效果好、管理水平高的绿化示范单位。同时在城区主干道两侧,大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使单位庭院绿化与外部街道衔接整合,共增加沿线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仅今年就投入1000多万元,拆除红星路围墙、临时建筑5000多平方米,增加沿路绿化面积3.8万平方米,实现了绿化资源的社会共享。在居住区绿化方面,以宅旁绿地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区内绿地和游园为核心,积极发展宅旁绿化、停车场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等多种绿化形式,营造出特色鲜明的居住区绿地景观。目前,我市新建的洸河花园、冠亚星城、森泰御城、杨柳国际新城等居住区绿地率均达到30%以上,改建居住区绿地率达到25%以上,新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97%,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98%。
[NextPage]
漫步济宁市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人内心和谐平静的社会氛围浓郁四溢;星罗棋布的公园、游园遍布繁华市区,闹中取静,曲径通幽;各种富有意蕴的雕塑小品点缀于街头巷院、红花绿树之间,弥散着优雅的文化艺术气息,市民流连其中、乐在其中。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古老而现代的园林城市向人们款款走来。
济宁素有江北水乡之称,河湖相济、城水共生,河流水网纵横密布,构成了极富特色的水城风貌。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重与生态宜居水城建设相结合,作出了建设生态宜居水城的战略部署,编制实施了《济宁市城区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规划》、《济宁市老运河环境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济宁市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工程建设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化详规,坚持一手抓河道绿化,一手抓湿地修复,共建成滨水体系公园绿地380公顷,省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治理采煤塌陷地7.2万亩,新建修复人工湿地19.8万亩,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达到92%,北湖生态湿地、老运河人工湿地、廖沟河湿地公园、济北新区湿地公园、洸府河滨河公园、大运河滨河公园等大型湿地园林高标准建成,服务半径达到37平方公里、30万人,河道绿化普及率和水体岸线自然化率分别达到85%、86%,大运河济宁段、南四湖、老运河、越河、任城河等河流湖泊景观绿化水平大幅提升,河道面貌大为改观,形成了“水绿相映、花红柳绿”的河岸景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体系,进而带动了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市区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达到331天,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到58.3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48.3分贝,热岛效应强度2.0℃。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济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大力发掘和弘扬济宁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极大地丰富园林城市内涵,特别在公园绿地建设中融入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元素,将更使得园林城市创建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为此,我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如人民公园的建设,将一些经典的儒家语言及典故轶事,通过风景墙、雕塑等方式进行刻画,实现了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现代园林的完美结合。南池公园依托建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古南池,结合历史上的济宁八景,重建王母阁、晚凉亭等景点,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追忆南池胜景,唤起市民对济宁古老历史的回忆。对反映古运河繁华生活面貌的历史元素,以竹竿巷、古运河南岸街等区域为重点,通过景观小品、雕塑、游乐设施等加以呈现,在植物配置时大量采用梅、兰、竹、菊等具有深刻寓意的花草进行折射,把“文化”融入“绿化”,使园林绿化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文脉,又能使市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民群众既是园林城市的创建者,也是园林城市的受益者。为使创城活动真正深入人心、融入市民生活,我市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与城市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市坚持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双城”同创,把提高市民素质、发动群众参与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宣传和主题实践活动,广大群众爱绿护绿意识显著增强,对绿地、树木的认建、认养、认管及义务植树的热情空前高涨,家庭栽植“团圆树”,夫妻栽植“常青树”,恋人栽植“爱情树”,儿童栽植“成长树”等造林活动蔚然成风。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办事处开展了“人人购植一棵树,绿化王因大家园”活动,街道干部职工自己出资购买了雪松、玉兰、银杏、樱花等苗木192棵,带动街道投入280余万元,栽植各类苗木6万余株,新增绿化面积1000亩。
我市还十分注重做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结合文章。为节约土地,
我市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绿地、水面的同时,大力推进立体绿化、空间绿化,充分利用墙体、屋顶、桥梁、阳台等空间地域开展绿化美化,既增加了绿化面积、绿化总量,又避免了大规模的地形改造;积极推广林荫停车场建设,新增林荫停车场57处,建成区内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到80%,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到87%。为节约用水,我市坚持用乡土树种、耐旱树种,在具备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雨洪截留、管道喷灌技术和滴灌方式,有效改变了过去人工浇灌、漫灌的原始作业方式;大力发展中水回用工程,建成启用的覆盖面积达190万平方米的3万吨中水回用绿化喷灌系统,年节约用水750万吨,减少COD、氨氮排放225吨、11吨。为节约投资,我市确立“适地适树管理好、师从自然讲环保”的绿化理念,杜绝高价买绿现象,主要选用易管护、费用低的乡土树种,适当引入优良观赏树种,侧重国槐、法桐、杨树、柳树等,有效节约了维护费用。为节约能源,我市按照国家标准大力推行节能材料,2008年以来,市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累计新建、改造建筑面积681.5万平方米,节能建筑占现有民用建筑比例达到41%。
为确保创城工作扎实有效,市委、市政府从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有机整合社会资源。为切实满足苗木需求,我市加强了苗圃基地建设,在建成国家级特色种苗基地—李营苗木基地的同时,又相继建成喻屯垂柳种植苗木基地、105国道草花生产基地、安居十里铺生产绿地等一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苗圃基地。截至目前,城区已建设优质苗木基地12家、187.5公顷,年产苗木1亿多株、花卉3000多万株。为依法治绿科学护绿,我市进一步强化了园林绿化管理,制定出台并严格执行《济宁市绿线管理办法》、《关于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的意见》、《济宁市城市绿地广场管理办法》等制度,成立以园林专业队伍管理为龙头,城管监察与公安保护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园林综合执法管理体系,成立园林科研所强化对物种驯化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为保证创城资金需求,我市不断拓宽绿化融资渠道,不断加大创城投入,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维护专项资金投资额逐年递增,2008至2010年共投入11.9亿元。同时,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夯实硬件基础。在城建与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363亿元完成了141项重点城建和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改造提升13处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成环保在线监测平台,在2007年和今年两次代表山东参加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检查均获得第一名;新建7处生活垃圾处理场,济宁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等级被建设部评为Ⅱ级。这些措施,为创城工作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