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发展,人才是关键,已经成为各地执政者的共识,随之而来的人才“抢夺战”不亚于大力招商引资的火热程度,谁步子慢了,谁就有可能被动。在这种形势下,济宁市中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打造人才发展高地。截至目前,全区人才队伍总量达到22835人,其中,党政机关管理人才767人,专业技术人才1554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415人,高技能人才734人,农村实用人才3275人,社会工作人才110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34人,具有高级职称490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一)
市中区的“百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是指每年公开考选100名经济、城建、金融、法律、教育、卫生等急需人才。五年来,共为机关事业单位引进各类人才60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4人、本科生434人。同时,针对区直部门、卫生、教育等系统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紧缺的实际,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各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五年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370余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者占全部引进专业人才的90%以上。
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市中区积极靠上,为企业招揽精兵强将,每年年初到区重点企业进行调研,摸清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积极筹建院士工作站,搭建引进国内顶尖人才的工作平台。现已与西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领域张立同院士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组织用人单位参加省市春夏人才交流会、孔子文化节人才交流会及各类专题人才供需见面会。截至目前,共引进企业急需人才2300余人,鼓励企业转变用人观念,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信件邮寄等方式为企业推荐高校毕业生35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1365人。采取代理招聘的方式,赴西安、兰州等高等院校举办人才专场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310人。
市中区的“才”源不断,得益于不断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原则,实施“借脑工程”,帮助企事业单位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市中区短期工作、短期服务。与清华大学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模式,选取骨干企业作为实践基地,清华在校博士研究生到实践基地进行为期8天的社会实践,借助清华大学的人脉和智力资源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邀请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的技术专家到企业单位开展技术指导。今年上半年,韩国口腔专家朴东信、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分别到济宁口腔医院和济宁中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和指导。“借脑”的同时,引导和鼓励校企合作,共建人才载体平台。在市中区人社局的帮助下,鲁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进行产学研对接,双方以“多功能清扫车”项目为切入点,在技术难题、人才培训、成果转化、实习基地以及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济宁鲁鑫机械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济宁鲁鑫油脂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开展对接,签订了长期人才技术合作协议。通过这种人才引进方式,支撑了全区企业科学快速发展。
(二)
由于各种原因,“金子”光芒有可能被掩盖。市中区突出创新注重实效培养人才,让“金子”发光。针对不同人才的岗位特点和自身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提高人才的决策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服务能力。一方面,以十七大精神、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依法行政等知识为重点,举办培训班,对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坚持对教育、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五年共培训23000余人次。一方面,为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对技能人才进行机械加工、汽车维修、机电、制冷、计算机等使用操作技能知识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农家读书会等形式,专家亲临田间地头,开展水稻插秧技术、甜瓜种植、水产养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知识培训,五年共培训20000余人次。
在培训方式上,突破常规,采用委托培养、开办讲坛、上挂下派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先后多次与组织部门联合组织街道镇、区直部门负责人到上海、苏北、天津、内蒙古等地学习培训。与浙江大学、温州市委党校建立合作关系,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开办“运河讲坛”,结合市中区工作重点,聘请国内高层次专家学者举办专题报告会,目前已举办党的领导素质及发展理念、依法行政、招商引资和现代城市管理等专题报告会23场。从党政机关选派759名干部到社区、村和经济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消除了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限制,疏通了人才流动渠道。
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和创业能力,市中区人社局特别推出“1+1”技能培训,在起跑线、新华等培训学校设立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共举办技能培训班28期,培训高校毕业生353人。在政策上,引导资金向大学生创业倾斜。大学生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最高可贷款8万元。此外,还设立了5处区级农村创业园、1处市级就业见习基地、8处区级就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积累更多经验。
(三)
多年的人才战略使市中区人才济济,已形成了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席技师、运河英才、行业内的骨干人才在内的人才金字塔结构。市中区的各级领导认识到,留才就要留“心”,打造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为此,专门拿出150万元作为人才开发基金,奖励优秀人才;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2010年组织评选出20名运河英才、5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10名优秀社会工作人才。管理期内,给予运河英才每人每月300元的政府津贴,给予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和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表彰奖励。引进的“千名人才”,试用期满后享受副科级待遇。启动人才公寓规划建设,截至目前,人才公寓选址、项目规划已经完成。种种留才措施激发了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了人才工作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