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的荷叶,娇艳的荷花;成片的芦苇,成群的鸟儿鱼儿……金秋季节,走进鱼台县10万亩生态湿地,景色美不胜收。
近年来,该县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生态环境建设全过程,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成了绿意盎然的生态家园,奏响了生态建设的和谐乐章。
好生态源于重保护
67岁的滨湖街道高庄村村民赵仰思,一直生活在西支河畔,几十年来对于这条河有太多难以割舍的情感:“小时候河里的水可清了,鱼呀虾呀啥时候逮,啥时候有。”后来,河水变黑了,还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俺这些靠湖吃湖的渔民可傻了眼,收入一下子减了不少。”
鱼台县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痛下决心取缔关停“三高一低”重污染项目,就连全县唯一的一家化肥厂和一条制浆造纸生产线,因为不符合国家的环保政策,被强制关停。目前,全县共关停污染企业6家,清理取缔各类“土小”企业70余家,对6家重点企业实施了废水深度治理工程,尽管地方财政收入短期内减少了近亿元,但换来的是空气质量优良率比去年同期高出12个百分点,达到95%以上,还建设了日处理污水3万吨,出水水质达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能力100吨的垃圾处理场,农村垃圾实现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目标。
好生态擦亮农业品牌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禀赋,日前,“鱼台小龙虾”、“鱼台甲鱼”被农业部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这是继“鱼台大米”之后,鱼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卓有成效的生态建设,不仅美化家园,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该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了以大米、大蒜、圆葱、食用菌、杞柳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其中,绿色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鱼台大米、小龙虾、甲鱼”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范围为谷亭、王庙、张黄等11个乡镇(街道)的现辖行政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化组织能力,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该县还利用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养鹅、养鸭等规模养殖业,并不断延长产业链。目前,该县生态养殖面积达6万余亩,产值过6亿元。
好生态带来好收益
“近期前来湿地的游客明显增多,今天我已经摆渡10多次了,滨湖大道修通后,来的人更多!”滨湖街道孟楼村村民张传武高兴地对笔者说。
鱼台县濒临微山湖,生态湿地魅力四射,境内大小17条河流纵横穿绕,数百支沟渠连贯相通,千余方池塘星罗棋布,有着浓郁的江南风情。鱼台县人工湿地位于东鱼河与新万福河河口之间的湖区地带,紧邻滨湖大道,长25公里,总面积3万亩,其中在7200亩的孟楼湿地打造核心景观区,整个工程总投资4200多万元,属于湖区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引入了生物群岛概念,增加绿色版块,通过退耕还湖和退池还湖,完成生态、审美、观赏三大功能,达到净化水体恢复生态的目的。
目前,孟楼湿地景观区一期工程投资2825万元,在植物退化的沼泽地带堆置生物岛12座,开挖土方量47万立方,疏通航道6000米,退耕还湿5000亩,种植红莲、太空莲、菱角、芡实、睡莲等湿地植物6715.5亩,修复芦苇、香蒲15000亩,湿地核心景观区初步形成多彩的生态湿地景观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