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程已过,欣看收获。1至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月均递增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979.9亿元、利税275.4亿元、利润181.1亿元,分别增长26.2%、19.8%和20.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70.4%,同比提高0.23个百分点。这是济宁工业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压力挑战此起彼伏的“十二五”开局之年里,执科学发展之锐,有所为有所不为,下决心多领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度强势推进经济战略转型成果的显现与展示。循着这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调整转型轨迹,记者跑部门、走企业、下基层探觅真谛。
![]() |
(一)
转变发展方式,是由大到强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是当今大势,也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多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没有发展方式脱胎换骨的变化升级,不可能有卓越超群的强大经济实力,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济宁这座资源城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扬科学发展之帜,沉着应对挑战,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抉择。济宁处在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过渡的前沿,拥有丰厚的煤、电、水等资源禀赋,多年形成的产业门类基础,声名远播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品牌,炙手可热的“高铁效应”,为我们积累了一个内外力并举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坚实基础。
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和进步是有目共睹、不容质疑的。但如果把济宁工业发展的现状,放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大背景去考量,我们工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对资源过度依赖的特点较为明显,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够,使得其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还不强,产业、产品适应市场气候的功能还不够,迫切需要按照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由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产业产品层次由原材料初加工、低端化向深加工、高端化、品牌化转变;区域竞争力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向依靠资源、人才技术、环境优势并重转变,彻底改变济宁工业运行中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支撑和低成本要素投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产能扩张、过度依赖传统市场支撑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只有转得逾好逾快,才能从容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给我市经济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把握迎接挑战,攻坚破难,谋求发展的主动权。
(二)
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压力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工业经济早转早主动,快转多受益,已成为全市上下共识。把规划引领作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主线,是我市工业调整转型的成功之道。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我市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发展壮大千亿级产业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两个纲领性文件,编制了装备制造、煤化工、食品三个千亿级产业规划和纺织服装、造纸、医药、建材等七个优势行业指导意见,确立了千亿产业求创新、优势产业求扩张、新兴产业求突破“三位一体”、“协调并进”的转型发展新思路,为推进工业转型跨越拟定了总基调、选准了突破口。着眼于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今年,我市又编制了“十二五”制造业、国民经济和信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综合性发展规划,细化了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物联网、高端化工、食品、装备制造和农业机械10个单项产业发展规划,以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引领工业经济向更大、更新、更强的方向发展。
项目是调结构转方式的载体。我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集中资源加大千亿级产业投入、加快传统优势行业改造提升、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建立了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实行资金优先供应、环境容量优先安排、建设用地优先保证,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如期竣工投产。对于传统产业,持续实施“千户企业改造提升”工程,充分运用增值税转型、设备抵免税等政策,鼓励企业用足用好自有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和上市融资力度,大力开展技术改造,五年累计实施项目5800余个。围绕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新兴产业发展意见确定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加大项目筛选论证储备力度,论证储备项目2100余项、总投资5200亿元,为增强发展后劲、膨胀经济总量注入了强劲动力。
自主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是调结构转方式杠杆。围绕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三大平台,持续开展“十百千”创新活动。每年重点培育10家企业技术中心,促成100对产学研联盟,实施1000项创新项目,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34家、市级83家,有1600多家企业与100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点。以“利税过千万企业信息化改造工程”为抓手,优选100家信息化改造示范企业重点培育。在全省首批开展“无线城市”和“城市一卡通”试点,大力推广“数字矿山”新技术,一批信息化应用项目都达到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水平,荣获全国“城市信息化发展进步奖”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
节能降耗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立足建立完善政策支持、科技支撑、责任考核三大体系,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加大淘汰落后工作力度,先后关停143家企业落后产能生产线,淘汰立窑水泥384万吨、焦炭38万吨、小火电69万千瓦。否决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项目32个。每年重点实施100项节能改造项目,五年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实现节能量500多万吨标煤。培育了菱花集团等8个循环经济样板企业,在能耗增幅降低的同时,保持了工业经济高位运行。
政策服务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保障。围绕“创百亿企业工程”和“百户企业扶持工程”,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研究出台了扶持园区企业做大做强的奖励制度,设立了优势产品培育、信息产业发展、节能减排、企业管理、技术中心建设等一批专项资金,五年来累计发放各类奖励1.78亿元,对接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10.65亿元。通过现场办公会、项目建设推进会、专家学者企业行等形式及时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推行“六西格玛”精细化管理,实施“百名企业家培训计划”,累计培训企业高管人才900余人。
(三)
如果说战略转型的重锤击响了工业振兴的锣鼓,那么转方式、调结构的手笔绘出了科学发展的新篇。今天,当我们走近项目建设现场,聆听新兴产业发展的脚步,感悟科技创新前行的激情,会使你真切的体验到,济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催生出的亮点和活力。1至6月份,全市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396.3亿元,增长29.1%,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9.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84.4亿元、同比增长 28.2%,占工业的比重达到19.46%,比年初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89.4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非煤产业投资占比达到92.5%、提高2.5个百分点。透过全市工业运行版图和各项指标的走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产业结构正在强有力的调整转型中持续优化。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上,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格外引起关注。联电济宁科技园项目、英特力光通信工业园项目、润峰电力有限公司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储能项目、山东佛都半导体照明公司LED应用产业化项目、济宁金百特工程机械公司超声提取成套设备制造等项目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据了解,上半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70.4亿元、同比增长35.8%,完成投资70.4亿元、增长53.4%。初步形成新兴产业LED新光源、太阳能光伏、新能源动力电池到电动车制造、高端煤化工、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新产品六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润峰集团几年前只是个煤炭粗加工的洗煤企业,他们通过项目和人才的引进,投资20多亿元,转型发展新能源产业。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形成2.6亿安时锂电池生产能力,跻身全国新能源动力电池制造第一方阵。已经建成的全省第一座兆瓦级太阳能光伏电站和即将投入运行的30兆瓦电站成为山东新能源产业的典范。谈及企业发展的成功之处,企业负责人有感而发。发展新兴产业,第一要有好项目,第二要有高人才。据了解,这个民营企业目前研发人员就有200多人,企业先后成立了博士后研发工作站和海外合作研发机构,拥有博士12名、硕士30名,并与世界知名的光电新能源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形成了推动企业由传统煤炭业向高技术产业成功转型的“智囊库”。
在新兴产业项目乘势而起的同时,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正提档升级、加快发展。上半年,全市完成技改投资218.2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工业投资的56%,非煤千亿级产业投资增长17.3%,六大优势行业增长46.3%。主导产业中,煤化工销售收入增长55.7%,食品、纺织、建材、煤炭增幅均在30%。如意集团“如意纺”产业化项目、梁山菱花生物科技工业园项目、华鲁医药工业园、民生煤化煤化工项目、太阳纸年产30万吨高松厚度纯质纸项目、东宏大口径新型管材项目、海螺水泥项目等一批在建大项目进展顺利、令人振奋。我市菱花集团通过在其生物发酵废水中研发出生物肥,实施百万亩绿色有机农业工程,变“工业废料”为“有机肥料”,利用废弃物催生新的产业,在拉长产业链的同时,实现“零”排放,也为农民致富、食品安全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这一“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模式,每年为企业带来上亿元效益。
煤炭是济宁经济的重要支柱,现阶段,我市发展低碳经济还不能完全抛弃“高碳”产业,而是通过降低碳排量推进工业转型,由卖资源转到卖精品。目前,转型发展中的煤化工产业,基本形成以煤基多联产为主体,生物化工及医药、盐化工及新材料为两翼的发展格局,按照“五个一体化”理念打造的济宁化工开发区、邹城煤化工园区、联想循环经济示范园、兖州精细化工园、济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和鱼台张黄化工园初具规模。济宁碳素集团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与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通过从煤焦油中提取萘,从萘中提取中间项沥青,从中间项沥青中提取碳纤维、泡沫碳等航天工业新材料,来延伸产业链条,普通煤炭实现数十倍的增值。
在强力调整驱动下,一大批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开发出如意纺、高效洁净煤制甲醇与联合循环集成系统、自动化放顶煤关键技术与装备等5100余项新产品、新技术。“如意纺”技术的成功研发,实现了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革命性突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水泊焊割根据用户需要研发设计了30多项专利技术,仅中集东岳公司生产的专用车罐体就集纳了其中5项,每年增加销售收入上亿元,并带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我市在推进节能降耗中,累计实施节能改造项目500余项,推广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200余项,被授予全省“十一五”节能突出贡献单位,并记集体一等功,2010年度综合考核获满分、并列第一名。
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下,济宁工业转型发展的重大变革正在以其巨大的能量沿着“又好又快”的轨道迅猛前行。“转”出精彩,“调”出活力既是我们转型的初衷,也是我们捧出的收获! OLE对象,请使用“转换为图片功能”。
华勤集团积极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引进全球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今年上半年,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8.8亿元,利税8.3亿元,年内销售收入将突破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