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盛夏时节,走进邹城市唐王河公园,蓝天白云下,群鸟在公园上空振翅翱翔;碧水湖泊中,鱼儿在芦苇间悠闲嬉戏;杨柳河堤旁,孩子们在细沙中游玩徜徉……这幅和谐而富有生机的“绿色画卷”,生动地展示了邹城市实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新景象。
近年来,孟子故里邹城市紧紧围绕“儒学之都、园林城市、山青水秀、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全力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打造低碳生活,悄然打开了城市发展的“绿色链接”。
链接一:“绿色宜居环境”成主色
“再笑一笑,眼睛往远处看。”在邹城市护驾山植物园,摄影师小张正在给一对即将结婚的年轻人拍婚纱照。笔者问及为何选在这里拍照时,小张说:“这里景色美,空气好,人显得都特别精神。”
正如小张所说,近年来,邹城市从打造城市生态宜居环境入手,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宜居环境显著提升。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切实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规划展览馆、唐王河公园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等一批东城区标志性工程进展顺利;因利河综合治理、“两孟”片区综合改造、火车站南北货场搬迁等老城区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在黄金地段留下大片土地,植树木、种花草、辟广场、建公园,先后完成了护驾山植物园、铁山公园等20多个主题公园的绿化生态建设。截至目前,该市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48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5.8平方米,园林绿地已成为扮靓城市的“主色调”。
链接二:“绿色循环经济”成主力
“这种以玉米秸秆、植物纤维等农业废料生产的PHAs是新型高分子材料,用它做成的塑料产品废弃后,半年内可在自然状态下完全生物降解,绝不会留下白色污染。”意可曼公司负责人钟路华正向前来考察的国内外客商介绍公司产品。据了解,该公司是全球首个PHAs产业化企业,按照规划,公司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0万吨产业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PHAs产业化基地,并逐步形成 “农作物——生物高分子材料”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意可曼公司仅是邹城市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邹城市紧紧抓住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关键环节,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助推经济“转型增绿”。科学规划了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投资396亿元的华鲁生物制药、尤特尔新型生物、洪桥磷酸铁锂电池等26个新兴产业项目相继开工或投产;围绕甲醇——烯烃、煤焦化——焦油深加工、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精细煤化工产业;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规划建设服务业聚集区、新型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非煤产业已成为邹城经济发展的“绿色增长极”。
链接三:“绿色低碳生活”成主流
在邹城,致力节能减排、打造低碳生活、共享绿色文明已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和主流。为把城市变得更绿色环保,该市先后拆除4家水泥企业和5条落后生产线,关闭淘汰兖矿焦炭16万吨生产线,拆除里彦发电公司2台5.6万千瓦发电机组。投资3.46亿元实施热电联产改造,在去年新增城市集中供热420万平方米、10万群众用上高效节能暖气的基础上,今年还将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80万平米,明年实现城区集中供热的全覆盖。同时,该市广泛开展了“全民总动员,打造低碳生活”活动,党政机关带头组织开展能源短缺体验活动;出租车实施了天然气改造,有效降低了汽车尾气排放;村居广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积极实施“一池三改”;市民自带购物袋逛超市、出门乘坐公交车等行为渐成习惯,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已在人们心中深深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