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孟子故里邹城市的地形以京沪铁路境内段为界,被大致分为了邹西平原和邹东山区。郁郁葱葱的邹东山区植被丰富,山区地形却一度阻碍发展;一马平川的邹西地带煤田广布,但采煤塌陷地问题日益凸显。面对东高西低的地理环境,邹城市牢牢把握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以山养林果,以水润鱼塘,在山青水绿间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助农增收的好路子。
峰峦叠嶂满山青,逶迤起伏成屏障。夏季,坐落在邹城最东边的城前镇被誉为“天然氧吧”。该镇石门村村民孙士春感慨地对笔者说:“像我们这样的山区村,以前一年都去不了几次城里,老百姓除了种地就是外出打工,没啥增收的副业。”但如今,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孙士春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政府指导俺种植了‘早红宝石’品种的大樱桃,比一般的樱桃能早上市20多天,每斤能多卖30到50元,仅这一项一年就能多收入3万元。”
生态就是资本,青山也能变金山,邹城市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近年来,该市坚持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实施“生态邹东”战略,利用邹东山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优势,在上石河流域、康王流域和石门、崇村建立了三个大樱桃绿色果品基地,辐射带动周围20个村庄形成了万亩大樱桃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目前,仅城前镇标准化大樱桃种植面积就达1.6万余亩,产值仅1.8亿元,为群众增收2000多万元。邹城市还大力引导邹东山区群众种植金银花,发展早春土豆、旱地藕、越夏西红柿等农产品。如今的邹东山区,金银花漫山遍野,林果挂满枝头,成为了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如果说邹东山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势如破竹,那么邹西平原的塌陷地治理则早已是生态养殖的样板田。北宿镇西故村,处处可见标准化的渔业养殖池塘,莲藕连片鱼鸭满塘。每逢周末,远道而来的游人在这里垂钓休闲,吃着自己钓上来的鱼儿,好不惬意。可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远不是这番景象。由于常年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大量的积水吞噬了该村原本属于农田的土地,每每提及塌陷的农田,当地的村民都无奈地摇头说“这农田已经死了”。
面对广布的采煤塌陷地水面,邹城市坚持生态治理和修复的理念,自1999年以来,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对北宿采煤塌陷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复垦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1.8万亩;建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精养鱼塘117个,面积1525亩,大水面6处,面积2800亩,水产养殖年产量达2300吨,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塌陷区内新建池塘通过招标方式承包给当地农户进行养殖生产,每户承包一口池塘,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北宿采煤塌陷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大宗淡水鱼养殖示范基地”、“省级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核心示范区”,通过了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并注册了“邹渔”牌有机鱼商标。碧绿的水面替代了淹没的农田,真正成为了助农增收的活水。
目前,邹城市正积极推进北宿、太平等乡镇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的恢复,着力打造邹西湿地公园,逐步建成集农业种植、水产养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