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近年来,孟子故里邹城市以文化载体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三大工程”为抓手,努力释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实施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加快东城区艺术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文广新大厦、现代影视城等重大公益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推进图书馆、文化馆、人民影院和钢山剧院文化娱乐场所的升级改造。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建成镇级标准化文化中心13个、高标准的村文化大院589个、农家书屋633个,实现了镇村文化设施功能综合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活动经常化。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先后公布了两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7项,其中19项入选济宁市级名录,平派鼓吹乐、孟母教子传说、阴阳板、火虎入选省级名录,平派鼓吹乐入选国家级名录。深入开展 “文化下乡”、“孟子乡音——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心组织筹办 “中华母亲文化节”活动,努力打造具有邹城特色的群众、节庆活动品牌。
打造文艺精品。以孟子、孟母文化品牌为重点,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完成孟子典故、孟子成语、孟母教子系列短剧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市财政每年拿出20多万元作为文艺创作奖励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搞好各类文艺创作,近年来倾力打造出了荣获中国人口文化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的大型现代豫剧《媳妇》,荣获山东省对外传播奖的《孟子圣迹图》、《孟母教子图》大型画集,荣获山东省社会文化星光奖的唢呐合奏《喜气洋洋庆丰收》、音乐快板《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全市近480人次、1060余件次艺术作品在济宁市级以上获奖。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发展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创意设计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等文化业态,壮大发展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文化产业群。同时,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先后建立了餐饮一条街、图书音像制品一条街、古玩字画及艺术品一条街、歌舞娱乐经营一条街等特色文化市场。截至2010年,该市拥有上规模的文化产业经营户16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6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