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古运河综合改造一期工程的基本竣工,有着“运河之都”之称的济宁渐渐露出秀美容颜:从济安桥至老洋桥长约4.5公里的沿河两岸一步一景,亲水广场、休闲绿地、竹木小桥、仿古建筑一个接着一个,景景相连,赏心悦目,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集文化底蕴、水城风貌与观光旅游、购物娱乐有机统一的滨河景观带。
历史上济宁曾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现在,城区内有老运河、越河、小?河、小府河、任城河、王母阁湖,城西有京杭大运河,城东有?府河、廖沟河,城南6公里处有小北湖。如何将纵横交错的水系治理好、利用好,发挥好“水”的环境优势是广大市民群众长期以来的愿望。
2006年,城区河湖水系集中实施综合改造,围绕打造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重点对古运河济安桥至老洋桥长约4.5公里的沿河两岸进行整治改造,主要实施了十个方面的工程。一是清淤工程。对古运河、越河、小?河、小府河上游进行了全面清淤,清除淤泥15万立方米。二是截污工程。在古运河、越河、小光河、小府河两岸铺设截污管道,铺设长度达51.8公里,市区污水可全部采集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三是水源工程。为了使市区河水变清变活,规划了三个水源,即:京杭大运河引水、城北苏庄水源地引水、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四是河岸景观工程。对沿河堤岸进行了系统改造,设置了贯通全线的亲水步道与亲水平台、亲水广场,并对沿岸绿地广场进行了改造升级,彻底改变了原堤岸亲水性、景观性较差的状况。五是滨河商业建筑工程。规划建设了运河广场秀水城、休闲港、苏州苑、六画舫四处滨河商业建筑工程。六是桥梁工程。对古运河上原有及新规划的18座桥梁公开招标高起点进行整体设计,精选地方材料建设,精雕细刻桥梁栏杆栏板,精心策划桥梁命名、桥名书写、桥联征集,打造传统风格、造型各异、整体和谐,具有深厚济宁运河文化、鲜明地方特色的桥梁景观。七是灯光工程。按照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精品工程的定位,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对古运河灯光工程进行了整体方案设计。八是雕塑、壁画、小品工程。沿河设计了以表现济宁运河文化、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民风民俗等为主题的系列雕塑。九是游船码头设施工程。配套建设游船码头设施,待河道改造完成后,各式各样游船画舫,都可在老运河、越河间环绕通行,还可以乘游船达小北湖、南阳镇。十是沿河两岸建筑立面工程。对沿河建筑立面、广告招牌等景观进行改造装修。
古运河综合改造一期工程坚持保护、利用、发展运河文化,最大限度彰显运河之都风采这一宗旨。具体体现为“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遗迹遗址保护,对沿河两岸古代遗迹遗址、运河文物能不动的则不动,确需修复加固的做到“修旧如旧”。古运河北岸草桥东侧、玉带桥东侧两段古代挡墙原样不动、全部保留,对东大寺等古建筑进行了恢复性建设,对施工中发现的古会源闸遗址、古会通桥进行了科学保护。二是突出古树名木保护。最大限度保护好运河两岸的大树、古树,重点对沿河古槐树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三是突出运河文化理念,最大限度挖掘运河文化。实施清淤、截污、水源及沿河驳岸治理工程,贯通沿河步行道路,设置亲水平台与游船码头,解决了水清、水活及亲水问题,发展滨水文化。按照苏州园林风格对河两岸直至两侧主要道路进行景观改造,并对原有绿地、广场进行升级改造,沿河建筑立面进行装饰整修,丰富园林文化。精心实施桥梁工程,建设传统风格、造型各异、整体和谐、精美别致的桥梁景观,打造桥文化。设计沿河系列雕塑,以艺术的形式表现济宁运河文化、民风民俗、历史人物与故事,塑造运河雕塑文化带。规划建设了四处具有传统风格的滨河商业建筑,可游玩、购物、娱乐,以体现商贸文化。实施体现济宁运河文化内涵及地方特色的沿河系统灯光工程,发展济宁夜景文化。
2006年实施的工程任务繁重,面大量广,广大建设者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汗水。整个工程既包括河道本身,又包括沿河两岸直至两侧主要道路的大片区域,改造项目达十多类上百项,既有地面建设,又有地下施工,特别是地下部分,各类管线密布、纵横交错,既要确保正常供应,又要及时迁移、改造或保护,增加了工程施工及协调难度。建设者对每一项工程始终做到高手设计,科学运作。他们委托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济宁市城区河湖水系综合整治规划》、《济宁市老运河(城区段)改造规划》;成功组织古运河上18座桥梁及沿岸灯光工程整体设计方案招标;聘请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孙伟设计了古运河系列雕塑。按照建精品工程的要求,各有关部门坚持质量至上,阳光操作,专门印发相关文件,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质量监督制,施工及监理队伍的确定、工程建设材料特别是铺装材料的采购,均实施“阳光”操作、公开招标,确保工程质量及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