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玉简册《三十六计》
有多少艺术品散落在民间,不被世人知晓?又有多少个家庭家中藏宝,却不知真伪、价值?在收藏热潮日渐兴起,收藏成为一种时尚的当今,孔孟之乡济宁这个华夏文明发源地,又有多少“宝贝”不被人知?看着不起眼的一件旧瓷器、一张“破”字画、一套老家居,成为你有眼不识的“珍宝”,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它们的价值;同时,在更广阔的领域,展示了鲁西南独特而富有神韵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收藏到底是什么?收藏究竟为什么?收藏与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有多大的关系?这些简单而深奥的问题,似乎人人可以回答,但又没有完全靠谱的答案。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古玉研究会会员、资深收藏家、济宁市收藏文化产业商会(筹)的发起人之一任兆海。
俗话说“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艺术品的创作、交易和收藏日益繁荣。华人收藏家队伍也不断壮大。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7000余万人,2010年全国文物拍卖成交额高达500多亿元。无论是拍卖场还是媒体。人们不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收藏热。这股热潮来势凶猛,某艺术品竞拍过亿、某藏品价格十年翻了一千倍。种种带着金钱光芒的消息,不时撩拨着人们的兴奋神经。有专家称,艺术品收藏已成为继股票热、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面对全国的收藏盛状,孔孟之乡的济宁收藏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行家眼里的济宁收藏现状
收藏除开国家收藏,在民间可以分为企业收藏、私人收藏。企业收藏是一个企业实力、历史渊源与企业文化的象征。在国外,越大的企业往往就是越大的收藏家。我国在民国时期企业收藏基本与世界同步,上世纪
40年代后,因为战争、政治等原因开始衰落。现代国内企业不太重视企业收藏,对其与企业文化之
间的关系知之甚少。虽然近年来逐渐在进步,意识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比较落后。
私人收藏在过去是达官贵人、官僚、资本家的专利,近年随着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个人收藏日趋壮大,成了收藏界的一支主力大军。据悉,光济宁市区内就有数万收藏爱好者,收藏各类古玩珍品不计其数。
资深收藏家任兆海认为,济宁作为文化大市,虽然藏品较多,收藏爱好者也不少,但是都是单兵作战,并没有形成规模化,济宁也没有成熟的文化市场和消费群体,仅有的竹竿巷文化市场环境较差,安保设施跟不上,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
“改善这种环境,首先要强化政府介入,加强行业管理与指导,完善文化产业组织。加快济宁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培育济宁文化市场,引导收藏文化产品向规模化、系列化发展。”
于是,济宁市收藏文化产业商会在藏友们的呼唤下开始筹备起来了。发起人之一的任兆海介绍,收藏文化产业商会并不是一个盈利机构,是为了提升济宁收藏在全国的影响,打造的一支正规军。
“商会的建立和成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概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济宁的收藏作为文化产业才能够达到兴盛的地步。”任兆海说。将要成立的商会工作机构主要有,秘书联络部,负责上下联络与各方协调,搞好内部后勤服务,内部管理及文秘、财务、组织建设等;业务咨询部,负责协调指导商会下属专业分会的咨询鉴定,学术交流,业务培训,藏品展销等活动;产品研发部,负责协调指导商会以及分会的藏品衍生产品的设计研究,策划开发等;条件成熟后,商会还要成立收藏鉴定服务中心和藏品展示拍卖中心。
为了给商会造势,筹备前期,济宁市工商联收藏文化产业商会(筹)与孔子研究院联合在曲阜组建了“玉器精品馆”,作为济宁藏品展示的平台。馆中的玉器均为藏友们精心挑选,藏品丰富,极有文化价值,有极为珍贵的“玉书”,如:汉玉册《论语》、先秦玉册鸟头文(文字尚未破译)、明镶金七十二圣贤玉版等。特别是我市民间散存的“古代兵书”,如汉玉册《孙子兵法》,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玉器专家组组长周南泉先生题称“国之重宝”。隋玉册《三十六计》被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先生题称为“重要的历史遗产”。2009年6月,省《孙子兵法》国际交流中心在济宁召开了研讨会。还有汉玉册《鬼谷子·捭阖篇》等,都是济宁古代兵学文化的实物见证。这一切,无不让世人惊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济宁乃至全国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起来,尤其受全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以及企业的调整转型,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其中不乏大批的资本涌入收藏行业。不少生产企业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开始涉足包括收藏行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也有像黄河礼品行、小苏州礼品行在内的文化企业已成功地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有的公司还在大城市注册成立了文化艺术品拍卖公司等。就产业队伍而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离岗退休人员,甚至不少在职人员涉足收藏行业,不少收藏爱好者与企业收藏家且具一定的收藏实力与鉴赏水平,其中已有不少国家级、省级会员,有的通过潜心研学,已取得评估师、鉴定师、拍卖师等资格等等。
民间收藏路在何方
近年来,济宁的民间收藏家,也就是私人收藏家十分活跃,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手中的藏品非常丰富,其中不乏珍品。但是,收藏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行当,藏品鉴定要求很高,但目前济宁并没有权威机构对藏品进行鉴定,很多民间收藏品的鉴定只能依赖别的城市少数知名专家,而不同的专家又往往会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民间收藏品因此常常真假难辨。
“我们要成立的商会也会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定期请全国知名的专家们到济宁来对藏友们的产品进行鉴定估价。”任兆海说。
那么私人收藏家的藏品应当怎么存放呢?“正常的情况都是放在家里,可是放在家里的弊端就是无法向外人展示。这既遮蔽了文物的价值,也降低了文物的社会意义,而且让文物市场的透明度、可信度大打折扣。”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许青松曾说,民间收藏最好的归宿就是让收藏存入博物馆,既保护了文物,又向全社会展示开放。
马未都等人的私人博物馆已经成为著名的博物馆。但是各地逐渐出现的民办博物馆,目前还难以将其当作产业来运作,达不到“以藏养藏”的目的。人才和资金短缺,使私立博物馆面临巨大压力,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民办博物馆又得不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大多只能靠卖藏品艰难度日。
民间收藏最大的问题是“盲目”、“无知”和跟风,这让许多人的收藏不是亏损严重,就是受骗上当。这也是许多专家的看法。造成这种窘境的原因是由政策缺失和自身素质双方面造成的。民间收藏尽管热情高,但技术缺乏,手段不够,而且入门的门槛太低,导致假货流行,也危及到真文物的安全;而相关政策的规范和界定的缺失,又使文物市场的秩序问题无法解决,究竟什么可卖什么不可卖,已经流入市场的到底可不可以买卖,流失到海外的哪些可买哪些可卖,都是未知数,不能光靠限制、堵塞来处理那么多复杂的市场难题。
为了建设一条健康的民间收藏发展之路,呼吁政府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修订,鼓励民间收藏;适当放宽藏品的流通范围和流通方式;提倡采用专家鉴定和科学仪器鉴定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和发挥仪器检测的作用。
收藏的快乐是精神的不是物质的
人们在满足吃穿住的需求后,有了可供精神需求的财力,因此,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进行收藏。然而,我们判断收藏的成功与否,往往只看结果,而忽略了收藏的过程。其实,收藏的乐趣就在于收藏的过程和弄明白这些宝物的来龙去脉。目的和乐趣是辨证的,目的明确了乐趣也就在其中了,而乐趣又会促使目的更加明确。
“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周商。端研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宋代的赵希鹄,在他的《洞天清禄集》把藏品带来的乐趣,真是写到了极致。
哥德也说过:“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为什么幸福?为什么快乐?是他拥有和占有了吗?不完全是,他主要的幸福和快乐是建立在收藏的过程之中,收藏本身的过程赋予人最大的幸福,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卖掉了自己的收藏去买珍贵的文物,“愿此物永存吾土”,但最后,他却将非常珍贵的二十二件文物全部献给国家。
收藏的过程本身就极有趣味,从横向说,你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从纵向说,你面对的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叫做“历史”的东西,它完全不同于你在书本上看到的历史,它就在你的面前,你可以用手触到它。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不仅收藏的是一件藏品,同时你也收藏了一个故事或者说一段经历。当你对藏品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了这件或这类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你便拥有了别人不可能拥有的精神财富。
目前,民间收藏家的收藏目的,大致有三类,一是为了升值赚钱,二是文化情趣,三是兼而有之。其中,最多的人是第三类,只是每个人的侧重不同罢了。事实上,藏品有三种价值和三种作用,这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是历史价值,第二是艺术价值,第三是科学价值。同时藏品还有三个作用:教育作用、借鉴作用、科学研究作用。是不是藏品没有经济价值?不,有经济价值。但是经济价值是人赋予它的,不是文物本身所有的。
“我们开始收藏的初衷都是喜欢。”任兆海说,对他们来说,文化是第一位的,筹办济宁市收藏文化商会的目的是为了给济宁广大的藏友们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是为济宁这个文化强市开创一种新的文化业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收藏文化正日渐突起,相信我市的收藏文化也定将在济宁文化名市进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