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又是一年春好处,姹紫嫣红答客来。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困难与优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也是济宁人在经济战略转型中,突出重围、赢得胜算的一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全市上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各项政策和部署,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在转方式、调结构,推进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快速提升,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4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6:53.3:34.1,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经济运行速度水平效益实现了全年的任务目标。
济宁运河城
希望田野再传喜讯
在党和政府的一系列兴农惠农政策下,全市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向好。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0.4亿元,增长3.5%。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总产量达到464.8万吨,比上年增长4.2%,实现连续七年增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06万亩,比上年减少24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62:38。林业生产持续发展。新增造林面积12.88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达到27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畜牧业趋稳向好。生猪出栏573.8万头,增长9.8%;肉、蛋产量分别达到76.7万吨、56.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5%、7.6%。渔业持续稳定发展。水产养殖面积69.9万亩,增长4.3%;水产品产量34.59万吨,增长7.4%。
工业生产高开稳走
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强有力的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工业运行渐入佳境。突出表现在: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195.2亿元,增长16.5%,增速同比加快1.8个百分点。制造业快速增长,拉动作用凸显。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37.8亿元,增长22.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0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1.7%,担纲起我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采掘业实现增加值381.6亿元,增长5.7%,拉动增长2.5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75.7亿元,增长15.7%,拉动增长1.0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75.8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23.1%,较年初的18.4%提高4.7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增速达到33.4%,分别超出全市规模工业和制造业增速16.9和11.3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占比持续减少。十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工业经济的比重持续走低,由年初的66.9%,年底下降到61.2%,减少5.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增速理性回调。全市规模工业产销率达到98.0%,呈现产销两旺态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49.0亿元、增长32.2%,比上年加快22.2个百分点,比年初回落12.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64.3亿元、增长42.2%;实现利润365.0亿元、增长50.8%。
投资聚增结构优化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发展。2010年是济宁投资增长加快,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的年份。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0.2亿元,增长22.3%。服务业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完成59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为42.4%,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完成435.5亿元,增长28.2%,较全部工业投资增速加快2.0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59.0%,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138.0亿元,增长40.2%,较工业投资增速加快14.0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18.7%,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在建项目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大项目带动效果显著。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99个,同比增加94个;亿元以上施工项目555个,同比增加209个;5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同比增加49个;10亿元以上项目41个,同比增加24个;2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同比增加6个,大项目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4.6亿元,增长63.4%,投资总量同比增加52.2亿元,增幅同比提高43.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9.8%和39.1%。
消费扩大外经趋好
经济发展向好带动了消费市场,促进了旅游升温。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963.49亿元,增长18.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渐趋协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达29.3%,高于同期全社会增幅10.7个百分点,高于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零售额增幅19.1个百分点,充当了市场供应的主角;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861.01亿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02.48亿元,增长18.8%;城镇零售额完成767.88亿元,增长18.7%;乡村零售额195.61亿元,增长18.3%,较年初提高0.5个百分点,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较快,乡村市场逐渐呈现日趋兴旺态势。全市大力优化旅游环境,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989.49万人次,增长22.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1.92亿元,增长25.5%;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8.7%,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外经贸持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再上新台阶。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44.66亿美元,增长56.7%;出口23.00亿美元,增长46.7%;进口21.66亿美元,增长68.8%。实际到账外资速度加快,外资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完成45780万美元,增长10%,自年初累计签订外商投资项目75个,增长23.0%。
收入增长民生改善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财税收支较快增长,金融信贷大幅增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9.25亿元,同比增长25.7%;地方财政支出251.87亿元,同比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7%。两税收入增幅持续回升。国税收入完成194.0亿元,同比增长24.9%;地税收入125.6亿元,同比增长26.4%。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256.31亿元,比年初增加360.7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522.57亿元,较年初增加57.09亿元;储蓄存款1275.10亿元,较年初增加202.10亿元,同比多增17.27亿元。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全年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6元,同比增长11.9%;人均消费支出12500元,同比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同比增长15.2%;人均生活费支出4216元,同比增长8.3%。从收入来源看,城市居民工薪收入增长13.9%,经营净收入增长8.4%,财产收入增长4.1%,转移收入增长4.5%;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14.5%,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15.8%。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胜亦可喜仍需奋发
应该看到,2010年全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基本稳固,发展成果可喜可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的征途,新的挑战,新的使命。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顺流而进,乘势而起。但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加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应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追赶春天的脚步,再捧金秋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