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的文化先贤,都在不断被作为文化遗产,被作为传统与哲学的起点而一再被谈论,被复读,但很少有谁像孔子一样,距离现代生活已经有那么远的时间间隔,仍然被那么多人,用那么多不同的声音反复讲述、研究、演义,并且从中不断获得新的思想依据。
于丹的读《论语》,曾经引起过大轰动,其实仔细看来并没有什么出奇出彩的地方,仅仅是因为读的是《论语》,就可以拨动无数国人的心弦。近日,胡玫的电影《孔子》,又引得国人热议声风起云涌。国际汉学界的研究文丛,很多也是从孔子等古代先哲的语录中试图摸索中国人的性格行为特征,就好象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心理从来不曾改变过似的。更不用提,所有书店的畅销书架上,都会摆着从孔子看商场、看人际、看人生的励志读物。
被外在的目光固化成几千年前的模样,是成熟还是原地踏步?
今天,我们依然要从几千年前的语录中寻找人生指南,是欣慰还是悲哀?
至少,这些有关孔子的书,依然值得读。春节长假给你捧上这样一张书单,让我们一起再读“孔子”。
“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教人之道,我们也可用来对待孔子。
孔子影响下的今天
《孔子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
王锟著,齐鲁书社2006年8月版
20世纪的中国思想,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正是由于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那么,何谓传统?何谓现代?如何走向现代?走向什么样的现代?这类问题自然就成为争论的焦点。如果从思想观念上说,便是如何应对西方思想的挑战,建设中国的现代文化的问题。在这些新思维建构当中,孔子能给我们什么帮助呢?
《从中西互释中挺立: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新定位》
(美)成中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如何进一步深入发掘中国文化潜在的生机与活力,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本书共收录了成中英先生的19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成中英先生主要从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与价值,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进而论证了使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与世界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成中英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对儒学进行研究,认为孔子是以“仁”为中心,深切关注整个人类的福祉,孜孜不倦地探求自己内在和外在生命意义与真理;孔子以一种自我修养及精神成长的内在历程,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形式和发展并完成人的心灵与精神之具体范例。
《孔子的生活智慧:有一种事业叫人生》
傅佩荣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1月版
学习孔子,很难避免地会觉悟“人生可以不一样”。所谓的“不一样”,是说看似平凡,其实是十分不平凡。平凡的是外表,再多的财富与再高的地位也无法增益一个人的价值,因为价值是属于人格的评断,而这正是不平凡之处。熟读《论语》之后,自然就会跨越篇章的限制,采取“一以贯之”的方法,把相关思想整合起来,作出系统的理解与说明。以这部“经典”为基础,设法在现代生活中的“经验”中加以印证,结合经典与经验,这样才是学习孔子的正确态度。
《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蔡志忠编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1月版
中国早期思想家的著作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到艺术,从政治和战争到日常礼节。广受欢迎的漫画家蔡志忠先生一直致力于用他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画风将这些古代经典著作的智慧带入生活。这一中国传统思想系列漫画映射出历史上伟大思想家们的光辉。
时光淘洗之后的观看
《孔子传》
钱穆著,三联书店2002年9月版
本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
《孔子的智慧》
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这本书是林语堂应兰登书屋约请而写的。本书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也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儒家学说。1938年出版后,受到了美国广大读者的欢迎,而且在长时期内,一直是西方读者了解孔子及其学说的入门之作,为促进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语别裁》
南怀瑾著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有多少人在谈论孔子?
《六十个孔子》
三人编,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版
本书书名取自孔子“六十而耳顺”的自白,是一本对孔子的百家争鸣的书。本书选择胡适、鲁迅、林语堂、冯友兰、周作人、周国平、李敖、梁思成、费孝通、李泽厚、王元化、李木生、曲春礼、金克木等六十位作家的六十篇有关孔子的作品,多方面展示了孔子多姿多彩的形象。本书选文不拘一格,有抒情,有说理,有叙事;有散文、杂文、小说、戏剧;有旧作,有新文。趣味与知识并重,学问与思想兼顾。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著,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版
来自《百家讲坛》栏目的很火的一本畅销书。作者于丹认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她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孔子的智慧生活》
姚淦铭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姚淦铭在《文化中国》电视栏目中和本书里讲的正是孔子的智慧人生。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关于孔子智慧给我们两点很深的感受,一是很年轻的人和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对孔子智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的生活经验越是丰富厚实,孔子智慧对你的启示和教益越大。二是智慧不会过时,历史的风雨不会使智慧褪色。孔子的智慧是人类的大智慧,而大智慧应当属于所有的时代。
《蒙培元讲孔子》
蒙培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孔子是从古至今不断被述说、被研究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很难定论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是,很难从某个方面将它说清楚。我们的研究只能是不断逼近真实的孔子。
通过孔子远眺东方
《孔子:即凡而圣》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本书紧扣《论语》的文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力图呈现孔子的思想特质。作者认为,从心理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论语》,是出于西方知识背景的误解,而孔子思想的主旨在于礼仪行为的强调。礼仪是人类经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性的表现,礼仪的践行可以使人性在社群的整体脉络中趋于完善。而人们纯熟地实践人类社会各种角色所要求的礼仪行为,最终便可以从容中道,使人生焕发出神奇的魅力。
《通过孔子而思》
(美)郝大维,安乐哲著,何金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这本书充满着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和新鲜的思考,表达了其对中西文化某些普遍观点的大胆质疑。作者的一个结论就是大儒们都是“审美的”,而非西方意义上由某种表面理性秩序规范支配的所谓 “道德的”。对于它的中国读者来说,《通过孔子而思》域外视角的当代重构,不仅同样勇敢地刷新了习常对自我传统的麻木认知,其对儒家思想的积极发现所蕴积的对文化有效沟通这一当代问题的思考,则更具深省价值。
《人的宗教》
(美)史密斯著,刘安云译海南出版社2006年5月版
本书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将孔子与 “儒教”作为其中一大传统展开论述。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智慧传达给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