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八集豫剧电视连续剧《孝贤闵子骞》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发济宁当地市民纷纷热议“孝贤文化”。该剧编剧、济宁作家王伯福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今年6月济宁市政府授予王伯福“济宁市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说孝贤
改稿16次塑造闵子骞
济宁市孝贤文化底蕴丰厚,研究孝贤文化离不开《孝经》,而“二十四孝”典故中涉及三位济宁名人,分别是子路为亲负米、曾参啮指心痛、闵子骞单衣顺母。其中,闵子骞单衣顺母的典故在当代社会中最具教育意义。
“无儿无女住敬老院、有儿有女住河堰”,这是在济宁个别乡村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结婚后,新房给孩子们居住,老两口搬出新房,找个河边盖间房子生活,这种现象在当前农村仍然存在;而在古代,孝为德之本,是为人处世的立足之本。”王伯福说,通过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传播孝贤文化对推动青少年孝贤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豫剧电视连续剧《孝贤闵子骞》的剧本脱胎于舞台剧《孝子闵子骞》剧本,主要讲述了闵子骞以德报怨、为继母看病、不慕荣华、少年拒婚的故事,歌颂了闵子骞纯真至孝、立志成才的高洁品行。
王伯福告诉记者,舞台剧《孝子闵子骞》创作于2005年,剧本经10次修改,才由鱼台县豫剧团演出。当连续演出了20场,场场爆满,可容纳1500名观众的剧场来了1800名观众,故事情节催人泪下,现场观众纷纷落泪。“继母难当,即使真心对待,孩子们也不理解。”鱼台县一名观众与剧情产生强烈共鸣。她本身就是一位继母,每天观看舞台剧《孝子闵子骞》,散场后还找到王伯福倾述诉。
豫剧电视连续剧《孝贤闵子骞》的剧本后来又修改了6次,“每修改一次,我对闵子骞的人物形象均有新认识,对其孝贤品德的认识更加深刻。”王伯福说。2006年10月,豫剧电视连续剧《孝贤闵子骞》在中国影视城开拍,2008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
谈创作
“四部曲”诠释孝贤文化?
“退休前,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非常喜欢创作,但很难静下心来专心创作。退休后,我把精力主要用于创作。”王伯福说,他每天生活没有规律,灵感来了立即投入创作,有时一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由于长期静坐很少活动,他的脚踝都累得浮肿了。
王伯福告诉记者,入戏是他最佳的创作状态,入戏后他就成为男一号,跟随主人公感情跌宕起伏。父亲闵世恭怀疑儿子闵子骞驾车时
偷懒,便用鞭子抽打闵子骞,破碎的棉衣中露出芦花,他才发现妻子乐秀英虐待儿子,转而发誓要休掉妻子。见状后,闵子骞反替继母求情,劝说父亲不要休掉继母。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是闵子骞的真情流露,每次创作这一篇章时,我都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王伯福说,闵子骞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动着他。
国家一级演员李新花扮演剧中的继母,她深有体会地说:“起初,继母对闵子骞尚能尽心抚养,但随着亲生儿子出生、长大,她不仅虐待闵子骞,还逼迫闵子骞入赘到赵财主家,最后逼得闵子骞哭昏在生母坟前。不过,闵子骞以孝亲成才、拒绝早婚、宽容无私的实际行动感动了继母,一个面临破碎的家庭实现了家和事兴。”这部作品不仅叫响了“孝亲长才”是家庭生活的主题,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除了上述两个剧本,王伯福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少年闵子骞》和长篇历史小说《闵子骞传》。目前,电影剧本已创作完成,而长达45万字的作品《闵子骞传》目前仅剩下5000多字,现在正在创作倒数第二篇。
话发展
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孟子与孟母是重大历史题材,史料中文字资料相对缺乏,目前仅有的记载多以民间传说为主。除了致力于孝贤文化推广传播,王伯福还倾心于孔孟文化,尤其是母教文化的研究推广,创作了3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孟子与孟母》,同时也创作完成了电影剧本《孟母》,展示了孟母全面、科学、系统的教子方法、智慧和才能,以孟子的发展展示孟母教子的成果。
“当今社会,单亲家庭增多,独生子女普遍,但一些孩子缺乏敬老意识,甚至有的还虐待父母,孟母把一个贪玩的孩子培养成圣人,这种教子方法值得为人父母者借鉴学习。”王伯福说。
王伯福介绍,济宁市文化资源丰厚,但是目前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他表示,文化艺术形式单一、缺乏形式创新是困扰济宁文化产业的因素之一,济宁市应重点培育孔孟文化、孝贤文化和母教文化等相关文化产品,通过戏曲、电视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实现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产业优势。
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济宁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济宁市出台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会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文化企业贷款贴息、文化产业项目等。同时还在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
王伯福说,济宁市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组织机构、资金支持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比原先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更具引导价值和可操作性,济宁市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相关部门应在文化项目选题等方面进行指导。
“相信通过政府大力扶持,广大文艺工作者发挥各自才能,一定能将济宁的文化资源、文明历史推广开来,发扬壮大,为济宁的文化产业发展、为祖国的文明传承贡献力量。”王伯福说。
【小资料】
闵子骞是春秋时期鲁国闵家村人(现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人),作为孔子的优秀学生之一,闵子骞对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列为圣门先贤十二哲之首。
“鞭打芦花”、 “单衣顺母”的典故便出自孝贤闵子骞的成长故事。闵子骞的继母用”芦花”为他做棉衣,被其父发现,父大怒,欲休妻,子骞跪地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母被其感化,从此一家和睦。因其德行卓著,孝行最为突出,是中国古代史上”孝亲成才”的楷模,被誉为”孝圣”。孔子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豫剧电视连续剧《孝贤闵子骞》主要讲述了闵子骞以德报怨、为继母看病、不慕荣华、少年拒婚的故事,歌颂了闵子骞纯真至孝、立志成才的高洁品行。 《孝贤闵子骞》由山东吕剧院青年优秀演员庞书海和济宁市豫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李新花主演。电视剧《孝贤闵子骞》以”孝亲成才”为主题,讲述了闵子骞少年立志、宽容大度、以德报怨、求学成才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