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澳门大学讲座教授杨义新著《论语还原》由中华书局出版,被学术界誉为是先秦诸子学和经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近日,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与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靳洪刚表示,杨义先生是今日中国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论语还原》更是中国古典学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四年前,杨义先生出版了研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先秦诸子还原系列”,在浩瀚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领域,清理和解读了庞大的材料,以犀利的眼光透视了材料背后的生命存在和意义的深层,提出新命题,运用新方法,拓展了诸子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局面,在海内外引起众口称誉。与会专家认为,从老、庄、墨、韩“四子还原”到《论语还原》,杨义教授持续以独特的、丰沛的创造力、穿透力和识断力,深入文本,破除陈说,疏通脉络,阐发新义,还原生命,发现一部部“活的诸子书”。而还原《论语》,就是追寻中国文化的根脉;叩问《论语》,方见中国思想的本源。杨义教授《论语还原》对《论语》的解读,横跨诸子学和经学,综合运用了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方法,在方法论上有许多带有本质价值的创造。
原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谈到,从杨义走过的学术道路看,他差不多每十年要转移一次“战场”,研究领域越来越宽,研究内容越来越专,由文学而史学,由史学而经学,表明他对中国文化研究追根溯源的思路。最难得的是,他的研究是逆流而上,这不但需要功力,更需要境界。杨义的学术研究有几个“打通”:他把小说叙事学和诗学领域打通,汉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打通,把经学和史学打通。“对于学术界来说,杨义的打通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叙事学是前无古人的研究,除了在中国出版,还应该介绍到国外去,应该让西方的学术界了解中国的叙事原理和方法。”李昕说,杨义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和《诸子还原》《论语还原》也是开创性的,他以一人之力全面深刻地突破陈说阐发新见,难能可贵。李昕分析称,杨义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理论功力深厚,还有几个原因:“一是读书多,功夫下得深。他的学生沿着杨义的指导,去图书馆借阅那些布满灰尘的书,发现这些书几十年来只有一个人借阅过,那就是杨义。他做中国小说文学史,单是卡片就写了四五千张,他的学问也是厚积薄发;二是视野开阔。和老一代学者相比,杨义的理论武库中有西方的理论;三是对学术的痴迷和专注没有人不佩服。”李昕说:“对学者来说,学术是人生的一部分;对杨义来说,生活只是他学术的一部分,他对学术研究是彻底忘我的。这种专注和痴迷,在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中有陈景润,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个杨义。杨义的学术成就和地位,需要历史来证明的;他的独创性著作是经得起历史考验。那个时候,人们才会认识到杨义是大家。”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说,当杨义谈起他的学术,听的人和讲的人都非常开心,他有一种儿童般的纯真的笑容。以这样的态度治学,天下少见。杨义和中国传统文人不太一样,他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彻底投入其中,完全不顾工作可能给他带来什么,这种纯粹的治学精神在学界值得表彰。陆建德认为,杨义的《论语还原》是《诸子还原》中的重中之重。杨义原来做现代文学,他有一种跨越学术边界的勇气,而且跨越之后给原来的学科注入活力,带来新鲜的血液,并产生互动,这一点非常重要。杨义著作的出版,还希望能够和学界产生对话,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下,有对话才更有活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共生的,很多考古方面的证据,其本原也是开放的形态。
“中国文化的本原和新文化的意义,不是要有取舍,而是要对话。杨先生的著作为读者提出了大量的问题。他不是给出最终解答,而是提出论证:你觉得是不是?杨先生一直期待这样的对话。《论语还原》出版给了我们新的对话的机会,这部著作为生生不息的学术对话提供了最好的平台。”陆建德表示,希望今后学术机构里有更多像杨义这样有充沛的学术活力、丝毫不倦的谈话精神的学者出现。(舒晋瑜)
杨义新作《论语还原》解析诸子文化DNA
人民网5月25日电 5月22日,由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与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杨义教授《论语还原》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据悉,此书已于今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被学术界评价为先秦诸子学和经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盛事。澳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靳洪刚在会上致辞称其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杨义教授出生于1946年,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所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十一年。曾在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讲学,或任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多种著述前后获得过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并为国内外高校用为文科教材或研究生必读书。其中《中国现代小说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楚辞诗学》、《李杜诗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文学地理学会通》、《国学会心录》等著作在相关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杨义教授《论语还原》对这部《论语》的解读,横跨诸子学和经学,综合运用了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方法,在方法论上有许多带有本质价值的创造。他以恢弘的学术气象,提出了二千年来尚未深入探究的52个问题,全面总结历代以来研究得失,充分进行文本细读,又充分利用当下出土简帛材料,推求《论语》成书的原始过程,篇章政治学的内在秘密,梳理了七十子后学编纂《论语》和传道、传经的文化脉络,谱写了孔子及其时代的生命年轮和文化地图,开创出以“碎片缀合”和“年代迭压分析”为核心方法的诸子研究新理路,也以一人之力开启二十一世纪诸子学研究,以及诸子学与经学互证研究的新局面,预示着中国文化深层次价值的再发现。
全书主体三部分分别是“内编”、“外编”和“补编”即“年谱编”。“内编”计十九章,采用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的方法,论证了《论语》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前后,即春秋战国之际的50年间的三次编纂,以及每次编纂在文本上留下的价值考量和生命痕迹;“外编”贯通《论语》和儒家“五经”以及传世文献、出土简帛材料,对孔子和门徒传道传经的特点和脉络,进行知识考古,考察典籍材料上的“历史文化地层叠压”的形态,计二十一章;“年谱编”则缀合大量散落的材料碎片,以历史编年学的方法,并且采用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对公元前552年至公元190年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的编纂、传播、形成定本的历史脉络和历史事件现场,进行逐年和逐时段的排比和考证,形成一幅包罗万象的孔子和《论语》的文化地图。(赵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