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孔子,我喜欢用自己的角度和方式,去理解与追寻孔子。
两千多年来,夫子不曾寂寞,近年更趋热闹。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学习孔子的智慧;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千人击缶,吟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红遍大江南北……
于夜深人静时,翻开《论语》,愈读愈深,掩卷沉思,神交久已。我会觉得他像长辈,像良师,像益友。孔子不是神,他是一个人。面对诱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面对逆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面对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面对人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现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承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他有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有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有推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有正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有壮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有善良,“礼之用,和为贵”……那些“子曰”,简短,明晰,平易近人,却又犀利,深邃,直入心灵——他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爱有恨的人。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会见诸侯,一生数次问礼老子,未曾交谈楚狂接舆。他见过南子之流权贵的骄奢放纵,也像流民一般绝粮七日朝不保夕,他辗转在华夏大地的山川河岳,行走在苦难深重的乱世人间。他心怀一片天下、一个家园,他在寻找一条救世之道。如何结束诸侯争霸、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如何实现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歌舞升平?我想他最终找到了,那就是建立崇高而完美的人格,“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保有一颗仁慈博爱之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之后,儒家学说风生水起,自成一派。斗转星移,春华秋实,千百年来,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儒家学派生生不息,江山世代涌现英才。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在某个经意或者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夫子还在那里。一个身影,两道目光,那些言语,那片情怀,依然神采飞扬,依然刻骨铭心。原来,我已不必追寻,这位老人一直在我身边,沧海桑田,山高水长,未曾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