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正老师走了。
11月3日上午9点,赵玉正老师的女儿哽咽着打来电话,告诉了这一不幸的消息,闻此噩耗,我心中一紧,抑制不住地泪流满面,竟自电话里哽咽了几秒钟不知如何安慰对方。就在7天前,一个文友给我说还去家中找过他,不想,这么快,老人家走了。
他走得很安然。2日下午3点,家人感觉他神情不对,便急忙召集人救护。至5点,便见瞳孔扩散。7点,老人的生命走近尽头,走得非常平静,没有痛苦,没有牵挂,就像睡着了一样,走完了他87年的生命岁月。
一年前,他因心脏不好住进了医院,这次心脏不好是对他生命的重创,治疗后虽有好转,但出院后他羸弱得就不能起床了,及至去世,整整一年半的时间,他一直与病榻为伴。长期的卧床,使他极度瘦弱,体重不超过30公斤。他平躺在床上,连被子加身体也就是四个手指的厚度。但就是这样,在病榻前,他却不间断地接见了前来请教、探究济宁历史文化的报社记者、电视记者、文博专家、水利专家、古建专家、历史专家、作家,厨师、民俗宗教人士等不下百余人次,口述并留下了大量关于老济宁的宝贵文史资料。
一个城市总有它的精神,总有它的文化积淀,而这种底蕴要靠关注和热爱城市文化的人去担当与传承。在这种担当与传承的岁月里,总是少不了他。他热爱济宁,守望济宁,呵护济宁,发掘、研究、传递济宁文化,是他毕生的事。在他心中,贮满了济宁的历史变迁、街道格局、商业旧事、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他有着超常的记忆,举凡济宁的陈年旧事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因此,有关老济宁的旧事,人们都去请教他,并在他的有生之年,尊称他为“老济宁活字典”。
我与老人家的结缘是2008年,在我编著的《图说老济宁》出版前夕,我拿着部分手稿和1903年一个外国人拍的济宁老照片向他征求意见,他竟能甄别出那些照片拍摄的地点和建筑、街道的名字。正是他的考辩,为我解惑释疑。以前只知道那是拍摄的济宁,但不知道这些照片是济宁的什么地方。
近年来,我致力于济宁玉堂孙氏家族的研究,赵玉正老师的上辈恰巧与孙家有亲戚,他的博闻强记,使我得以了解诸多孙家的遗闻旧事。
前年,看我热衷于济宁历史地理研究,他把家中订阅的文物报全部送我,说,我老了,在我这里无用,放你那里也是个参考。
一次他送我一本《济宁淡水鱼类调查》和《济宁古园林的植被调查》手稿,他说我们两个还真有点相同:你学的生物系药用植物,搞的是与历史地理相关的济宁地名。我教了几十年的生物课,晚年喜欢济宁的史地文化。
是的,他善文善理,文贯济宁历史文化民俗,理通科学、生理、生物、英文。可以说是学贯两界,文理双通,天降大才,济宁一宝。至今,济宁一中还有他协助创建的生物标本厂,他的学生有的成为国家一流的生物专家。
他生命的晚年,全身心致力于济宁历史地理民俗等研究,他痛心于济宁古城风貌的毁坏,醉心于济宁传统文化收集整理。他撰写的文史文章多次发表在《济宁日报·文化周末》和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刊,内容涵盖济宁古城的历史、文物、宗教、民俗、饮食、商业等。他多次向有关部门提供老济宁的资料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他撰文呼吁保护济宁的工业遗产,也许是他的呼吁,雄踞在古运河岸边的济宁面粉厂那座民国建筑得以保留。
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里,我曾4次拜见和探望他,他只能躺着,长期的卧床导致肺部疾患,一说话就会咳嗽。每次去他那里,怕他劳累,约定谈话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但是每次谈话又都超过约定的时间。他女儿说,他喜欢给你这样的人啦呱,看到你来,他高兴。每当看到老人家那瘦削的面容和说话费力的样子,都不忍心久留,但老人家谈起来每件事情,总是那么精细、条理,又不忍心打断他。
赵玉正老师走了。
他没有遗憾,还是在2008年,热心济宁文化工作的电视记者、如今在任城区文化部门任职的郭静首倡,在当时中区文广新局领导全力支持下,了结了他的一大心愿,使凝结着他一生心血的《我记忆中的济宁古城》书稿得以结集印刷。在此书印刷期间,他通过他的女儿赵萍还有保姆3次打电话,向我询问书的印刷进度。我理解病榻上老人家的急切心情,但因为一本书的结集印刷,总有一个过程,为给他的书稿增色,我把多幅济宁老照片拷贝给他。
赵玉正老师走了。
他也有欣喜,他欣喜的是济宁有几位青年人也喜欢上研究济宁,当他看到其中一位青年厨师写的老济宁饮食的手稿,高兴地给我打电话,向我介绍。另外一个在机关工作的青年,收集了大量有关济宁解放前后的文献资料、档案和几百幅老济宁的照片,以及书刊、地图、书法手札、发票等。当我领着这位青年前去拜访,并请他鉴别时,他连连说这些资料太珍贵了,夸奖这位青年为济宁做了大贡献。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这位青年从“废纸”中抢救来的,更多是花高价买来的……
赵玉正老师走了。
那天我去殡仪馆送他,告别厅里,哀乐低迴,素花弥漫。望着赵玉正老师那安详平静的面容,我的眼睛又一次模糊了……
赵玉正老师走完了人生的旅途,但他丰厚的学识,恭谨的品格,挚爱、呵护济宁的情怀,倾心教书育人的真情所凝聚的精神,将昭示后人:
天降大才一栋枢,古城有幸赖君抚。济宁史地活字典,任城故实一部书。善文善理善考证,亦师亦友亦情笃。知人虽去音容在,念兹洒泪一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