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葡萄架”、“二龙戏珠”、“二龙吐须”、“双鼻孔吹唢呐”,这不是魔术也不是杂技,这是200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伊双来的绝活。伊双来,嘉祥县马村镇李楼村人。8岁开始学习唢呐演奏,十余岁时已小有名气,经多年苦心钻研、磨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了解,伊双来学习鼓吹乐可以说是家学渊源,早在明代,他的祖上就开始吹唢呐,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8代了。而他的父亲在当地也是名气很旺的唢呐手。15岁那年,伊双来就开始领班活跃在乡间村里红白事鼓吹行里,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钻研与磨练,艺术水平不断提高,造诣日渐精深,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吹奏《开门子》、《落子》、《拜鼓曲》、《百鸟朝凤》等传统曲目,掌握了大量的山东梆子和柳子戏的戏剧曲牌,并不断的摸索创新,据悉,伊双来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魔术、杂技等多种特长和技巧,形成了“火烧葡萄架”、“二龙戏珠”、“二龙吐须”、“双鼻孔吹唢呐”四个绝活,演奏风格音色清脆,起伏激荡,趣味横生,搏得观众阵阵喝彩。他丰富的演奏技艺影响了许多艺人并带动了鲁西南鼓吹乐的发展。
据嘉祥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多年来,伊双来参加唢呐大小比赛和活动十余起。1990年参加济宁市春节唢呐调演,凭借一曲《万马奔腾迎新春》获得最佳演奏奖。1992年参加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他演奏的《开门子》获得民族器乐比赛金奖。随后,伊双来又参加了1995年国际孔子文化节和省1996年齐鲁广场艺术展演活动。其间,他的唢呐艺术受到一位巴基斯坦友人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