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杨义堂继《大孔府》之后的又一杰作,我作为史学爱好者能先睹为快,实属幸事。经细细研读,我以为《大运河》是一部文史兼具的不可多得之佳作。
一、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作为小说的撰写基础
《大运河》,顾名思义,故事与运河不可分割。大运河的开凿史要追溯到春秋末期,后经历代开挖,河道不断延伸,运河路线亦随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几经变迁。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终成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小说截取明代前期疏通运河的一段历史,将先人开挖运河的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给世人呈现一幅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明代运河治理分为四期,分别为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1368~1435年)、正统元年至正德十六年(1436~1521年)、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年(1522~1592年)、万历二十一年至崇祯十七年(1593~1644年),小说主要集中描写第一期治理运河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洪武年间,黄河北决淤断会通河,永乐当朝为迁都北京,避海运风险及沿海倭寇骚扰,大力恢复运河,期间参与治理运河的有工部尚书宋礼、漕运总督陈瑄、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以及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他们开会通、修南旺分水,开新道、筑堰闸堤防,修港口、建仓库、定制度、立铺舍等,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难题,同时也给济宁运河两岸的经济文化带来了繁荣。
二、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可读性教材
济宁是“运河之都”,因运河而繁荣,因运河而产生一系列的运河文化。人们只知其名,不知其里,并不能真正了解这段历史和文化。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为广大人民展现了济宁运河治理的艰辛过程和整幅历史画卷。运河的开通,不仅给当地带来经济上的繁荣,更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其中就包括可歌可泣的文学爱情故事。小说中一共穿插讲述了三个爱情故事,分别是茅毛与陈瑄、白秀兰与宋大牛、潘叔正与宋小蛮之间的爱情,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去讴歌爱情,而是将爱情产生的基础建立在治理运河这条主线之上,弘扬了运河儿女在创业中而产生的那种坚贞爱情,表现了济宁人民朴实无华、积极进取的优秀品格。
三、充裕着浓厚的济宁地方乡音
因故事发生在济宁,小说大量本地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上更加凸显了文学作品的地域性。文中曾出现“小妮子”一词,是对小女孩的一种亲昵的称呼,出现“小子”一词,则多是对人轻蔑的称呼。文中“埋汰”一词,指讽刺的意思。文中“活儿”一词有两种意思,其一是指生计,如文中“我到济宁长沟码头找活儿干去”;其二是指各种体力劳动,如“白天干活儿,晚上给大家伙儿唱戏,那才好”。表示地方主食的名词,如“干粮”、“窝窝”;表示无儿无女的人,如“老绝户头儿”;表示伯父一词的用语“大爷”,如文中白英说“克俊,你怎么把你大爷(指白英的哥哥白明)带到这里来了”。文中出现“蒙我”指糊弄我;“咋呼”指吆喝叫喊,本地语也说“叫唤”;“七病八灾”、“瞧病”指年老有病,让医生看病;“景儿”指某种场面,如文中“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热闹景儿”;“站住吧”指客人离去时说的谦辞,如文中白英离去时说“好了,我们要走了,大家伙儿都站住吧”;指某人脾气比较执拗,就说“这倔驴又犯哪根筋了”等等。
四、对当代领导干部仍具有启示作用
目前,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其活动内容就是“为民、务实、清廉”,目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小说重点刻画了工部尚书宋礼、漕运总督陈瑄、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等官员,为完成运河疏通,与平民水利专家白英一起出谋划策,和百姓同甘共苦,终成治河大业。整个工程之中,主要官员表现出了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体察民情的良好官风,宋礼在治河中,财不妄费,役不妄兴;陈瑄在督办漕运、整治贪官方面毫不徇私,雷厉风行;潘叔正亲身走访、探察治河之道,勇于修正治河理念,甘愿成为白英的助手。小说中表现出的与民为一体的精神,虽发生在明代,但对于当代领导干部仍有启示作用。史实再一次证明,走群众路线是干好事、干成事的根本路线,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从人民群众中不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济宁市博物馆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