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论语》也是如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各自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阅读方法以及所处时代等等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作出不同的解读。有了丰富多彩的个性阅读,才能产生不同观点甚至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也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面对传统经典,个人认为要经历如下步骤方是真正在传承:一是要能“进得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认真阅读《论语》,也就不具备质疑与评判的资格,否则就是在人云亦云。二是要能“化得开”。孔子云:“当仁,不让于师”,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与孔子相呼应,这就告诉我们,面对传统文化,不能食古不化,因循守旧,犯“凡是”性的错误,而应有质疑,有扬弃,有发展。三是要能“出得来”。有些读书人固执地秉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不结合当今实际,不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张口就言“仁义道德”,对圣人顶礼膜拜,奉若神明,不许别人对圣人产生一点质疑,说一个“不”字,走向“本本主义”的极端。四是要能“创得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很重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与时创新同样重要。只有结合时代特点,与时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特色,传统文化才能重新焕发生机。五是要能“行得开”。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思想观点,如果只是躺在纸上、飞在嘴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有这些智慧成果走入实践,走入民众生活,才能真正体现她的价值所在。
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是不对的,得出这种观点要么是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大背景所致,要么是个人根本对传统文化只知皮毛,受道听途说的影响而人云亦云;同样,全盘肯定传统文化也是不明智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家思想学说都有其不足之处,都有其历史局限性,都不可能穷尽真理;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最应该坚持的态度应是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再结合时代特点及历史发展趋势,进行创新,这才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发展。
我读《论语》的方法也许与其他读者有很大不同:阅读《论语》的每一章时,我都要先对这一章所阐述的思想、观点或做法进行一番质疑,接着搜索自己所知悉的各种材料去论证书中思想、观点或做法的真或伪,再结合当今社会现实作进一步的思考,看能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几年下来,倒也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读书心得,愿与各位朋友进行坦诚务实地交流。
先从《论语》中摘录最震撼我心灵的几句经典章节谈起吧:
一、“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孔子教导我们要“学”“思”相结合,在其他章节,他又不止一次地强调“行”的重要性。在作者看来,孔子还漏掉了一点:创新。这样,有关“学”“思”“行”的三角关系就发展成了“学”“思”“行”“创”的正方形关系。在学的过程中能有所思索,在实践所学的东西时能有所思索,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一些新东西,这就是创新。创新,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样可怕;创新,也不像有些人认为得那样困难与神秘;创新,是人人都可为的,就看我们有没有这个自信。
创新,不是抛弃、否定传统文化;创新,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再发展、再提高,是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的,一以贯之的。“一以贯之”不仅是对时代传承的要求,也应是每一位读书人对自己的最高要求:像孔子一样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能一以贯之;践行自己的思想体系,并能一以贯之;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并能一以贯之。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也就为期不远了。
二、“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真理没有穷尽,科学没有极限。读书人面对传统经典,应少一些奴性,多一些独立。不仅要“进得去”“化得开”“出得来”,也要“创得出”“行得开”。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们似乎都很有信心;一旦提到如何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就鲜有回声了,大家似乎都不约而同地与之保持距离,俨然一副“碰不得”的表情。作者就有类似的经历:我曾在一名据称为某大学退休教师的博客上写了一条与他的观点不一致的评语,他就回以:“不懂四六”。尽阅他的博文后,发现他的观点和台湾的某一著名教授的观点如出一辙:老祖宗的话都是对的,某些看似是不对的话,都是因为我们对它们进行了错误的解读,它们原本的意思是对的。且不说我们是否真得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但说这种面对经典的态度就是值得商榷,引人怀疑的。
三、“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看似有背常理,实则蕴含着有关人生的哲理。这里面既有一个时间上近期与长远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个空间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举一个招工应聘的例子:如果应聘者只从眼前考虑,只关注该公司现在能给我什么岗位,能给多少工资,而招聘者拘泥于是否有工作经验,录用后能否立即给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双方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么,双方都不能从这对冷冰冰的关系中获得更多益处。
四、“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论语·宪问》)时间对于每个人,也许是最公平的。一个人的命运最终会如何,主要还是取决于他如何对待、安排与利用他的每一天。与其整天在背后议论人,咬耳朵,嚼舌头,搬弄是非,最终引火烧身,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干点有意义的实事,充实自己的生活,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凭此改变自己的人生。
五、“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这应是孔子遍观周围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后所发出的感慨吧。虽然随后儒学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但芸芸众生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多大改观,否则,“孔乙己”“阿Q”式的人物也就不会一代又一代地涌现了,空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在历史时空里与孔子相呼应。
即使是跨入21世纪的我们,见面时有多少人谈学习、谈工作、谈事业、谈人生,而又有多少人谈起“昨天晚上在哪儿吃的?”“今天中午和谁在一块又喝了多少!”之类的话题时眉飞色舞,乐此不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