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道雨同窗研习书法,得以近距离体味王道雨书法的审美趣味,进而能够感受到王道雨书法的创作追求。
对王道雨书法创作的关注,是我保持与书法紧密接触的方式。王道雨长我几岁,这一代人学习的环境相对艰难,面对的文化信息也相对稀少。但是,他们具有坚定的意志,心无旁骛地走向传统书法美学的核心领域。
什么是传统书法美学的核心领域呢?窃以为,恪守传统书法的艺术规律,遵守法度,以中和的审美心理,对应不同书体的结构规律和艺术特点,在文字书写的过程中,发现文明的光芒和艺术的光辉。因此,我反对漠视临帖,无节制地张扬个性,仅以外化的墨趣,镂空书法的本质。考察王道雨的书法创作,始知他于青少年时期浸渍书法,敬惜字纸的心态,向往文化的理想,俾其乡村生活充满了生命的光彩,勃勃而有生机。
无疑,王道雨是当代较有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之一。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尽管承担了许多生活的苦难,不过,由于内心的坚强,又恰逢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学习书法的信心理性而自觉,举手投足,便有了艺术的风度。王道雨紧紧依靠晋人的骨肉,上寻下溯,注意捕捉汉字书写的生命意趣,使书写与内心对接,形式美与文化涵义相连。晋人对书法的至关重要,是古典书学的核心思想。为什么?晋以前书法还没有形成主体性的艺术话语,一切书写都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性几近一个劳动的工具。晋以后中国社会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权,政治对文学艺术的直接干预,对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为皇权书,为干禄书,扭曲了许许多多艺术家的心理。王道雨掌握了系统的书法史知识,他当然知道书法史中的书法家孰重孰轻。选择即命运,他的选择决定了他的创作成果。看看吧,灵动而含蓄的线条,奇崛而舒朗的结体,自然而蕴籍的墨韵,稽古晕化,拂动着生命的气息,文化的韵味。这是书法真正意义的展示和实现。由于王道雨遵循中国古典美学法则,不去人为夸大书法作品的形式,手中的笔提按着线条的意象,整体的书法感觉,与书法的古典美渐渐靠近,焕发了书法艺术的真实记忆。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因此,我强调古典美是书法的真实美,书法精神,书法欣赏,书法创作,一旦脱离了书法古典美的范畴,都将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不管是以创新还是革命等理由,均掩饰不了创作者的浅薄和可笑。
王道雨擅长篆书、行草,但我偏爱他的行草。王道雨的行草书内敛而含蓄,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又奔腾咆哮,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欣赏感觉。重要的是,不管王道雨书法的形质如何变化,其内质与儒家文化,人文教养紧密相联。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至“礼”至“乐”。“礼”是伦理规范,“乐”是审美陶冶。在孔子故里长大的王道雨,对此有自己切身的感受。
书法家的功力是外化的,是可以触摸的。所以,没有独对字帖的漫长时间,没有临习字帖的技术训练,写出的庶几是名人字,具有局限性。王道雨清楚这一点,他虔诚临帖,努力掌握中国汉字作为艺术一部分的结构特点,以线条区别不同的风格流派,强化书写的规律性和艺术性。王道雨当然了解中国书法的高深与玄妙,他既敢于追求个性,同时,又一直中规中矩地写字。去年秋天,王道雨与毛国典、郑培亮举办了“三人行”书法展览,王道雨为此展提供了自己的佳作,令人耳目一新。显然,王道雨的进步有目共睹,其一,他的行书出现了回归的迹象,谨慎而耐心地在晋人的文化气象里徜徉;其二,他时刻向秦汉回眸,在篆隶宏大的体系里寻求力量;其三,他不忘记创新,常常在草书创作里,激情四溅,恣意挥洒。前两点我完全赞成,第三点我不敢苟同。因为,激情一旦控制不住,就会导致结字的错位和线条的凌乱。而这样的局面,恰恰是王道雨书法的不足。
创作手记
王道雨
书法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从识字的那天起,我就对书法产生兴趣。尽管那时农村很难见到习字用的毛笔、纸、墨;尽管以后在机关事务性多工作繁忙,我也尽可能想办法挤时间认认真真地练习一会儿毛笔字。
我钟情于传统,循规蹈矩。传统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文化的根,丢掉就意味着背叛忘本。不根植于传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书法与中国画、建筑、雕塑、音乐有同工异曲之妙,但书法是最难的,特别是草书,是最难达到的高峰。为此,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为了提高书法水平,我向前辈学习书法理论,学到了“草从篆出”的真谛。于是,我立志从峄山碑为基础,临摹上至甲骨文、商周青铜器、下至汉代袁安袁敞碑铭等,为今天学习草书创作打下了一定基础。尔后,我开始学黄庭坚豪迈遒美,大气磅礴;学张旭雄壮率真,狂放不羁;学怀素一泻千里,自然天真。在学习传统中得到了传统经典书法的豪气、大气、骨气和天真。同时,我也学习明清王铎之章法布置,现代林散之用墨之经验为我所用。
我一直在探索草书的表现力。一幅精美的狂草大作,她给人的感召力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我的终极目标。因此,我苦苦冥想,苦苦求索。为此苦闷时,我不远千里登西岳华山求其挺拔险峻;登黄山求其雄壮大美;观黄河壶口瀑布求其宽广豪迈;长白山天池之静穆神秘;奔蒙古大草原求其狂放野性自然,以此使我得到了大自然之灵感,天地之恩赐。
在学习磨砺中,我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学习书法无论是草书还是楷书、隶书、篆书,只要下功夫都能学好。学书法是慢功夫,不是一早一夕就学会的,要平心静气的刻苦学习,坚持数年就有收获。走捷径为了展览出名只能是暂时的,成就不了真正的书法家。要选好帖。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取法乎下得其下下。因此选好经典字帖很重要。创作时要心静。蔡邕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就是这个意思。特别是草书创作,更要做到心静如水,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我每到想创造时,都是在夜深人静的凌晨三四点钟,万籁无声,只有毛笔与宣纸的摩擦声与心灵的对撞,一字开来,奔涌不止,一泻千里。
王道雨艺术简历
王道雨,1958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高研班。济宁市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副秘书长,慕鸿书社社员,山东省文联委员,济宁市政协委员,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2012年荣获山东省德艺双馨书法工作者称号。
主攻篆书、行草。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荣获全国第三届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参加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10多次大型展览。出版有《草从篆出—王道雨的书法世界》、《孔子故里行书法展作品集》等,代表作有《北国风光》《李白行路难》《苏东坡赤壁怀古》等。主持策划了两届“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大型书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