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雕之乡——济宁市嘉祥县疃里镇大刘村出了个闻名遐迩的石刻艺人,他就是年过七旬的农民刘成才。近日,我们来到他的“嘉祥农民特色书法院”进行了采访。
没进院,就听到一阵阵清脆的敲打声音。入得院中,只见刘成才正坐在约60公分高的制作台旁,在制作一块石板上的“中国梦”三个草体大字呢。环视了一下他的院子,我们简直惊呆了———只见院子里的影壁墙前、堂屋门旁、西屋门旁等处,立放着几百块已经刻好的字画。从这些字画作品中,我们似乎闻到了浓浓的“墨香”,心中油然升起一种钦佩之情。
我们边看边聊。从交谈中得知,他搞石刻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早先,他的爷爷就会石刻艺术,但爷爷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原材料的限制,没能将这门艺术传给后人。刘成才年轻时曾经当过兵,在连队里又是文书,写写画画中练就了一手好书法。退伍回村后他就想,何不在不耽误生产劳动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特长,搞一搞石刻呢?这样不但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还能把这门艺术传给后人。想到这里,他毅然决然地购买了一套石刻用具,回想着爷爷当年的刻法,但又不局限于爷爷的技法,而把自己的创意融进去,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搞石刻,看似简单、轻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一项比较复杂、费力的活儿。说其复杂,仅材料的制作,就包含多道工序:进购原材料时,必须精选上好的天青石,并让石材加工厂按预定尺寸加工成厚度、长度、宽度统一的板材;板材拉回家之后,要进行切割、磨光、涂刷黑漆;漆面干燥后,用黄色广告颜料搞版面设计,包括版面花纹、字体布局、图画内容等。如果哪个字、哪幅画不够满意,还要擦掉重写或重画,最后才可刻制。可以想见,光版面制作就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说到费力,每一块石板都有几十斤重,有人帮忙时,把石板从地面架到制作台;无人帮忙时,他自己必须小心翼翼地硬往制作台上掀,否则,摔断一块,就损失几十元。版面的雕刻,要是赶在春、秋两季,不热不冷的,那还好干,而如果赶在冬、夏两季,就受罪了———冬季,不戴手套会冻得手指痛,戴上手套呢,干起活来又不随和,因而他不到实在冻得难以忍受时,就不戴手套,而以不断搓手来换暖。夏季,特别是盛夏酷暑时节,甭说干活了,就是在院子里蹲一会,也会热得冒汗,要是干起活来,更是大汗淋漓。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忙时,还不能误了种地;稍不农忙,就马上干起他的石刻。
这些年来,刘成才刻制完成的作品已达600余块,另有已设计好版面而待刻的400余块。在已完成的作品中,大部分刻的是唐诗。而每一首唐诗,都用楷、隶、草、篆四种文体刻就,分别刻在四块石板上。其中的七言绝句诗,因字数较多,版面上只刻文字不带图画,而五言诗,因字数较少,则根据诗意,在版面的上部刻图画,下部刻诗文。除了唐诗之外,他还根据时代潮流,刻一些对联、牌匾之类。如,他刻的对联“前有盘古开天地,后有小平造富源”,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和谐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国梦”,嘉祥人追求的“忠、孝”等,都使人倍感亲切。说到“中国梦”时,刘成才说:“我也有梦想,就是再经过一番努力,打算将来建设一处‘农民石刻书法展览馆’,让石刻书艺发扬光大。”
与刘成才临别时,我们让他算了一笔账:在石刻材料的支出上,以平均每块石板50元计,他先后花了近6万元,不包括运输费、涂漆费等。时间的付出,其价值更无法计算。他的经济支出,全靠地里的收入换来的。他决心坚定地沿着石刻书法艺术之路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