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和济宁颇有影响的《零距离》杂志,自2011年以来开辟了“文化名人”栏目。相继刊登了全国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顾生岳、吴山明、叶尚青、王伯敏、郎绍君、杨象宪等专题,产生了较大影响。近期《零距离》选题刊登济宁博物馆齐开义专题。齐开义是济宁市政协第九、十届政协常委,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在济宁已是很有名气的书画家了,我与他交往多年,对其人、其书、其画、其才,敬佩、推荐。
齐开义为人低调、心地善良、处事稳重,是有学养、有风度的谦谦君子,又有微山人的豪爽侠义。与他交往不需遮掩,即使说了不该说的话也不用担心他会怎样。大凡作书画之人,对自己作品都很看重,尤以当今书画按尺计价,而齐开义并不看重这些,凡有赈灾、走访、慰问等公益活动都积极参与。人品高了,画友也多了,更赢得了大家对他人品和艺术的尊重。
齐开义从事书法学习、创作已有三十多年,可以说是他看家本事。他学书先从楷书入手,继之在隶书、草书上用功最多。他在博物馆工作,朝夕与之相伴的是“小金石馆”。这里藏有被翁方纲称为“密理与纵横兼之,此古隶第一”的《郑固碑》,被康有为评为“古气磅礴,盖和帝以前书楷皆有篆意”的汉书精品《景君碑》、《武荣碑》、《范式碑》、《鲁峻碑》等。这些被世人奉为汉隶“三字”为宝的国之瑰宝,给他无穷的滋养。齐开义是个聪慧、刻苦的人,他以“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毅力浸淫其中,每日里临池不辍。如今他笔下的隶书已不全然是《乙瑛》、《史晨》、《景军》的结体方正,骨肉亭匀,波磔分明的八分隶,而是重笔势而不出锋,重运笔曲中有直,曲直相间的自家面貌。去年齐开义为我书写一幅四尺纸《海内名家评朱复戡先生语》,写的得心应手,汉隶的凝重、开张、飘逸、豪宕尽显其间。
近观齐开义的行书,又是另一番光景。他的《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杜甫秋兴八首》等书作,以草、行、隶三种书融会贯通,乃有晋唐以来手札之率意,娴雅、自然、气势连贯,令人心旷神怡,百看不厌。
过去,不少人知道齐开义的书法写的好,对其绘画了解甚少。殊不知,齐开义现在的山水、花鸟画创作正处于旺盛期。我想这是他长期艺术积淀的喷发,是他秉师承、研画理、勤思考、重写生的结果。中国山水画自唐以来,名家辈出,从吴道子到清代“四王”,从吴昌硕、黄宾虹到潘天寿、李可染,薪火相传,风格各异。然而齐开义尤爱黄家山水,他认为黄宾虹是三百年来来屈指可数的大家。作为后学要学有所成,就要梳理思路,吸取精华,少走弯路。纵观中国山水画的曲曲折折,他认为著名作家傅雷先生总结的时下画风四大流弊很有借鉴意义:一是笔墨传统丧失殆尽。二是真山真水不知欣赏,造化神奇不知捡拾,画家作画不过堆彻前人残山剩水,工巧且远不及。三是学者见闻浅陋,渊源茫然。四是画理画论暧晦不明,纲纪法度荡然无存。
先辈的论旨匡正了他山水创作之道,使他明白了在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里有所成,品格、修养、技巧是何等重要!不为“浅薄”,方能成“大道”。于是,古画,名迹是他扎根传统的必修课,博物馆大量藏画是他得天独厚的条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大自然真山真水汲取营养是他另一种修练。泰山、沂蒙山、黄山、峨眉山等名山大川走了个遍,获得了大量写生素材。他深知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他特别注重从嘉祥武氏祠诸多汉画像石中寻找金石韵味。从汉碑篆隶斑驳厚重、古朴自然的线条中体悟以线为主、墨分五色的画理。正是有了这样的顿悟,扎实的笔墨表现力才渐渐走近“不畏浮云遮望眼”。你看,齐开义的山水画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咫尺小画,远观之,有空灵、隽永之感。大八开本《中国书画》2011年第十二期刊登的齐开义两幅八平尺山水《春光亭下水如天》、《王维诗意图》,在他那开合有度,虚实相间,聚散得当的笔墨里,彰显的是浑厚华滋,苍润并济的笔墨。仿佛让我们领略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秦始皇登峄山而小鲁的境界。真是美哉!快哉!
齐开义的花鸟画以画荷花题材最多,最精彩。他出生于微山湖畔,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荷,是他梦魂牵绕的地方。他笔下的荷花传递了一种饱含文化意蕴的风神,好像在诉说他的童年,他的哀愁,他的喜悦。你看那朝阳沐浴下的荷,珍珠般的露珠在碧绿的荷叶上随风滚动,一支蜻蜓贪婪地吸允着她;烈日以她宽大、炽热的胸怀暖开了朵朵待放的红的、白的荷花;一抹如血的晚霞洒在了静静的湖面,荷叶又慢慢卷起,孕育着新的嫩芽……这些,在他的画作中都能读到。
齐开义现年富力强,正是艺术成熟期。相信他随着学识的积累,人生阅历的丰富,他的书画艺术,定能开合有度山水间,艺事日新技无穷。
(作者为济宁市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