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一本全面描写济宁近百年来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文学著作,73岁高龄的杨玉祥老人创作的《古城风雷》由济宁新闻出版局集结成册。本书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了济宁人民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文革结束近百年历史,书中还描述了济宁的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古城风雷》印刷成书,使老人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
杨玉祥1939年出生于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苗营村,196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老人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本书由杨玉祥创作的《任城风云》改编而成,世界教科文卫专家组成员夏忠跃先生作序。《任城风云》一书于1985年成书,从1979年到1985年,6年的时间里杨玉祥四易其稿,直到2003年,退休后并不富裕的杨玉祥自掏腰包万余元,印刷了100本,送给各级领导和亲朋好友。2004年,老人又自费1万元,印刷《任城风云》1000本,送给市委、市政协、军分区和党史委、民政局领导,受到高度评价。2010年,72岁高龄的杨老,满怀激情要为家乡做点贡献,要为故土出点绵薄之力,又对《任城风云》进行仔细修改,去粗存精,大力删削,正式改名为《古城风雷》后付印成书,此书分为“义和儿女”、“刘本功覆亡”、“古城英烈”和“孤寡人家”四部分。
谈起这本心血之作,年逾古稀的老人显得非常的兴奋,“我十岁左右就走遍济宁城墙,从中学时代就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当时我们中学的校长曾是一名地下党员,经常听他讲一些革命故事,并对济宁的革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4年,我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济宁工作,十多年来,我就想着手写一部济宁革命斗争历史小说,歌颂可歌可泣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万里同志、杨勇兵团的英雄业绩、刘邓大军的辉煌战功。演绎百年济宁,再现不复存在的济宁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但由于十年浩劫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始终未能如愿。直到1979年冬才开始动笔。从1979年到1985年,6年的时间里,我一面照顾瘫痪多年的父亲,一面腰围棉被在小屋的煤油灯下写作。”在交谈中,杨老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发生在济宁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其中许多都是杨老亲身经历的。杨老娓娓而谈,从济宁的革命斗争史,到济宁的“三塔七寺十八阁”;从东大寺的由来,到一天门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传说;从西北城角25人被活埋,到太白楼18烈士……据杨老介绍,为了完成这本书的写作,他收集来的资料有足足一大纸箱子,为收集这些资料,杨老光买书就花费了1万多元。随后,在杨老简朴的卧床兼书房,记者看到,墙上挂着杨老写的人生格言和做人的标准:“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无愧于人。无愧于天生地养,无愧于严父慈母,无愧于妻子儿女,无愧于亲朋师友。无愧无悔,无怨无憾。”
杨玉祥老人从山推技工学校退休,赋闲在家的老人爱好广泛,老人说:“我平时喜欢跳跳舞,下下象棋,每天早晨和晚上我都出去跳舞,下午就下下象棋。”老人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将《古城风雷》搬上电视荧幕,将这段革命历史、济宁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让更多的人熟悉济宁,提升济宁的知名度,为家乡、为故土做出自己的贡献。目前,老人已经改编完成了30集的电视连续剧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