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奔忙在市井间讨生活,可他有一个无比纯真、不可撼动的文学梦。魏留勤,微山县西平乡西平村村民,十几年来,他就像自己的名字那样,辛勤耕耘属于他那一亩三分地的同时,还一直保留着一个文学梦。2011年春,魏留勤荣获济宁市首届“乔羽文艺奖”称号,其短篇小说《谁敢叫板四爷》荣获最佳文学创作奖,是这次评选文学类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
劳作之余,魏留勤会在田间地头阅读他心爱的书籍。
魏留勤印象:纯朴、热情的农家汉子
3月2日,记者驱车130多公里路程赶到微山县西平乡西平村,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农村,位于微山和江苏交界处。
魏留勤的家位于村子中间,一处整洁朴素的农家小院。站在院子中的魏留勤,身着一件黑色的短风衣,整洁而干练,一双眼睛闪烁着希望和喜悦,开朗、自信、纯朴、热情的农家汉子气息扑面而来。
大门左侧有两间平房,外间存满杂物,都是一些平常的工具,“是当时干泥瓦匠、开出租车时留下的工具,”魏留勤说。往里走,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这是魏留勤的书房兼卧室,简陋但整洁,窗户旁一张陈旧的书桌上摆放着各种书籍,靠北墙而立的一个橱柜上也摆满了各种书籍,酷爱读书的魏留勤,订了很多杂志书刊,这里成了他劳动之余的天堂。虽然没有电脑,但魏留勤用笔和纸仍然谱写出了一篇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文学梦想从这里起飞。
魏留勤告诉记者,1964年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当时的江苏沛县大屯中学高中毕业后,因偏科没考上大学,便回家跟随村里的建筑队干起了泥瓦匠,一干就是10多年。随后,他回村当了6年多的村主任,之后又开起了出租车,为了生计而奔波。尽管生活坎坷,魏留勤从没自暴自弃,一路走来他更加热爱生活,乐观上进,用执着的信念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课堂上拍手叫好,偏科生想当作家
1974年,魏留勤上小学四年级。有一次,上数学课。由于对数学课并不“感冒”,魏留勤在课堂上看起了《水浒传》。
“还是竖版的,印象很深刻”魏留勤说,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那堂课他被老师狠狠地批了一顿。原来,魏留勤看书太入迷了,当看到武松痛打蒋门神那一情节时,他把自己也带到了故事情节中,为武松的豪气和侠义之气所吸引,竟然在课堂上拍手并大声叫好,在全班同学惊讶的神情中,魏留勤也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提起当年的“糗事”,魏留勤笑了起来,称“当时就是感觉太来劲了”。
魏留勤告诉记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喜欢了看书,特别是小说、文学类的书。魏留勤自幼勤奋好学,尤其是喜欢语文这门课,他的作文经常成为老师阅读的范文。课余时间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但是魏留勤偏科现象非常严重,当年高考的时候,就因为偏科,数学得了零分,“拿到试卷我一看都不会,就直接交了白卷”,但是语文却得了89分,“当年全县第一”,但却无缘大学。
上了初中后,他读的书也越来越多,有一次当时的沛县公社举行作文大赛,抗旱题材的,魏留勤代表学校参加,结果他以《最难忘的一天》一举夺得第一名,虽然当时只有奖状,还是让魏留勤激动了好一阵子,“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作家,”魏留勤说,自己对“作家”的印象是那么神圣,“感觉比较伟大,高不可攀,并不是一般人随随便便就能当的”。
小说获“巨额”稿费,他从此走上文学路
看着贫困的家境,魏留勤毅然彻底放弃了复读的念头,决心一边在家里“修理地球”,一边继续自己一直深爱着的文学梦。丰富的人生阅历,使魏留勤有了想表达的冲动,于是他开始拿起笔,写心中的话。1998年,魏留勤开始写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逼债》,自此,他也打开了人生中的另一扇门。
“也许是看得东西多了,感觉境界好像有点不一样呢,看着有很多东西就像小品中小沈阳说的‘他还不如我呢’,有这样一种感觉,我就试着写一点。”当年的八月份,《逼债》被江苏文学杂志《雨花》采用。“当时还给了800块钱的稿费,比我干好几个月的活挣得钱还多”,这笔钱被魏留勤说成是“巨款”。当收到样刊和稿费的那一刻,魏留勤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了好几天,左邻右舍对他的夸奖让他激动不已,还买来一包糖,请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这篇小说我也看了,写得不错。”西平乡纪委书记李辉说,看完小说后感觉魏留勤留给读者的反思就是,人不要为了金钱,置亲情友情于不顾,人生中会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和友情。
自此,魏留勤便一发而不可收,他把手中的笔当成了知己和朋友,用来倾诉。每当夜深人静时,魏留勤家那盏25瓦孤灯奇特得发亮,他趴在简陋的书桌前,写着文字,和自己说话,那些美妙的乡村世界让他无数次仰望夜空,白天所有的辛苦和劳累都统统忘记。写作,成了魏留勤最爱的休闲方式。
汗水换来了他对生活更多的理性思考,亲身经历的打工生活让他积累了更多的创作元素。于是,《空棺》、《我们队里的知青》等二十余篇中短篇小说陆续被《山东文学》、《当代小说》、《雨花》、《鲁北文学》等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