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二月二十号是济宁电视台成立24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不禁使我想起建台五周年拜访启功先生题写电视台台名的往事。
电视台成立的前五年里是非常困难的,人手少、设备差,起初只有一部1800摄像机,为完成任务,经常借用一些部门的摄像设备,有时还要到县区编辑新闻节目。虽然困难,但都较好的完成了市里交给的各项电视宣传任务。
由于建台五年的艰难不易,台上决定五周年台庆要认真对待,在节约的基础上做到热烈全面。九一年四月份,台上成立了台庆小组,由我负责(当时任总编室主任)和陈玉星(新闻部记者),冯文胜(专题部记者)总体组织台庆活动,活动内容为:在济宁日报出一期专版、出一本书、开三个座谈会、搞一场晚会、举办一个书法绘画展,其中书画展搞的最具特色。
当时征集作品,大部分是寄发函件征集,但为了提升书画展品味,有部分书画名家作品,需要亲自去索求,当年五月份带着这个任务,我和冯文胜去了北京。到北京后,我们因为不知道中国书协诸名家的地址,又找到了济宁团市委青联秘书孙民同志长帮忙寻找,因他刚组织了济宁籍吕建德个人书法展,去过诸位名家家里,所以还算比较顺利,我们先后去了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欧阳中石、李铎、中国书协副秘书长权希军家里,说明来意,都顺利的索求了作品,最后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家里去求写济宁电视台台名。
启功是清皇室后裔,师承大学者陈垣先生,其书画皆精,德高望重,同时也是国学大师,被尊称为“人中熊猫”,他的宿舍当时在北师大小红楼,为防止打搅,门口贴有“熊毛病了,请勿打扰”字条。当时启老与侄女一家住在一起。
第一次我们敲门后,启功先生正在家里,他开了一点门问来意时,我们怕他把门关上不便细谈,把脚挡在门和门框之间,老人很理解,随即把手放开,不再做关门动作。我说 “我们是山东济宁电视台的,受领导委托前来求写台名”。老人听后建议我们去找山东书法名家魏启后先生题写,看到启功先生没有让我们进屋的意思,我赶忙说 “启老您年龄大了,不用老站着和我们交谈,别累着了,您进屋坐着说”,趁机赶忙推门并扶启老进了他的书房,坐下后我说 “来找先生是市里领导的决定,因我们是孔孟之乡,台名题写应由当代最有影响的中国书协主席题写,才能体现出孔孟之乡的文化地位。同时,启老书法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大家都很喜欢”。但启功先生说“每个人的字都是自成一体,不然很多事都需本人签字才能生效”。谈了一会,因有人来访,我们看着启老执意不写,也不便多说,就把带去的 “济宁全汉碑”一书送上,起身告辞。第一次登门,无功而返。
回宾馆后,我与文胜商议。看来此事不大好办,人家不写,又不能逼着写,怎么办?后来商量还得去,去找和他住在一起的侄女女婿,帮着协调一下。当天晚上,我们又买了些水果去了启老家里,一直等到晚上八点多,他侄女女婿才下班回家,在与启老侄女女婿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启老如不愿写,谁说了也没用。这一下,我们有点傻眼。回宾馆后,决定买火车票,因为还要到广州去定制台徽纪念章,所以不能久留北京。
晚上,我们俩怎么也会睡不着,想着回台后没求着启老写的台名,实在不好交代。启老没写,但也没有坚决拒绝,起床后,左思右想,我想还得去试试,文胜似乎已对此失去信心,随后他去买车票,我就去了启老住处。
第三次拜访启老,启老一个人在家,开门后,一看是我,启老还是建议我去找魏启后。我反复说明我的难处,启老最后终于提起笔来,我赶忙帮他拿枕石,但启老只找了一张纸条铺上写了起来,我当时也不好多说,心想只要能写就行。
他写完济宁电视台台名并签字后,我说能不能用繁体题写,他说“我是带头提倡简化字的,除书法作品外,正规提名都不用繁体”,这时他发现签名的“启”字写的是繁体“启”字,于是用毛笔涂掉,在纸的前面又签了字盖上印,他端详了一会又说“签名的字有点洇”,于是又找了个纸条签字盖章。这使我非常感动,启老是一代书法宗师,不写是不写,只要答应写,对作品如此认真对待,令人敬慕。
回宾馆时,文胜在床上躺着,我故意拉着脸,他对我说“还是不行吧”,这时我拿出启老题写的台名,他一脸惊讶,随后兴奋的向我祝贺。冷静下来后,我又对文胜说“这么一张纸条拿回去,有点没面子”,文胜说“能写就不错了,咱还能怎样”,我说“下午再去一趟,有枣无枣打一杆,如用大纸写更好,不写就这样回去也能交差了。”
当天下午三点,我们第四次敲开了启老的门。启老开门后,一看我们说“怎么又来了,不是已经写了吗,”我解释说“因为我们台以后有可能在180米的电视塔上做台名霓虹灯,询问了一下制作厂家,人家说字太小了,如果放的比例太大,有可能影响题名真迹的真实性,特别是大名家题的字,如失真对名家失敬,字最好写的大一些。”启老一听,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截了一张四尺斗方,题写了济宁电视台台名。
严格来说,第一幅题写的台名是有瑕疵的,但每当看到启老这件有瑕疵的作品,都会想到启老的认真。同时启老有瑕疵的作品从来没听说有流入社会的,因启老当时未索回第一副签名作品,这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例外,是非常珍贵的作品,每当翻看这幅作品,都使我对启老肃然起敬。有一次给省书协副主席、著名篆刻家范正红先生谈及此事并看了启老的三次签字题写的作品,范正红说“从来没听说启老对一件作品三次签名,两次的也没听说过,此作品异常珍贵”。
由于索得启老书写的台名,使济宁电视台五周年台庆书画展大为增色,原山东省两任省委书记白如冰、苏毅然也寄来了作品,此次书画展受到了各界参观者的好评,并成为济宁最为成功且水平较高的书画展之一。
写此小文以怀念以往难忘的岁月,二十四年过去了,济宁电视台在新形势下,经过数次改革,更加成熟壮大,我衷心祝愿我们的电视事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无愧于这个时代。
(作者系原济宁电视台副台长、济宁广播电视局(台)广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