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王杰1961年8月从金乡县第一中学应征入伍,分配在坦克二师工兵营一连二排,朝夕相处四个春秋。
时过境迁,王杰离开我们45年了,在纪念王杰牺牲45周年日子里,我又重新翻开与王杰生前相处在一起的生活集影,重温他那长达10多万字的日记,思绪澎湃,感慨万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是继雷锋后出现的具有伟大精神的典范。
王杰日记中写到:“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他的确是这样做的。1964年国防施工运石渣,要通过一块架在山沟上的又窄又长的木板,既累又危险,稍不注意连人带车就会摔到50多米深的山沟里,他抢在头里干;爬高空、钻毛洞,在拱顶打炮眼的是他;山洪卷着乱石,奔腾咆哮,倾泻而下,为抢救施工器材,第一个冲上去在险境中拼博了40分钟的又是他;发生哑炮,随时有险石塌陷,哑炮死灰复燃,有生命危险,争先排除的也是他。就像连里的干部战士说的那样:“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王杰”。
1964年11月4日,排长朱玉沛、王杰和我到外地参加“郭兴福教学法”培训,目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工兵专业尖子人才及军事教练员,这是首长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听后心情十分激动,王杰对我说:我们一定好好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把过硬的本领学到手,成为真正的尖子班班长。第二天朱玉沛到潍坊,王杰到莱阳,我到连云港。集训结束后,王杰和我分别担任五班、六班军事教练员。
为了从实战出发培养部队,连里对五班六班加大训练量,每逢这时,王杰总是身先士卒,把全班拉到地面最坚硬的坦克跑道上,以现代化战争的要求从难、从严训练战士。经过多次军事比武,我们的军事素质提高很快,五班、六班成为军技过硬的尖子班,经过综合素质考评,王杰和我获得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王杰在我心目中既是兄长、战友,又是活的雷锋,他和其他解放军战士一样,一开始由带着私心不自觉的做好事,模仿英雄做好事,到后来带着浓厚的感情自觉做好事,逐步达到 “活着就要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主义思想境界,这一伟大思想的飞跃,是他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以雷锋为榜样一点一滴改造自己的结果。
1965年4月,我接到家里一封电报,说父亲病重。当时我心里七上八下很矛盾。我想请假探家,但一个排里怎么好有两个班长同时探家呢?连里早就给王杰安排过假期,他与父母有七八年没见面了(王杰的父母1958年移居内蒙),母亲又有病,曾几次催他探家,按理说王杰的事比谁都急,何况他已经两次推迟了假期。现在,我怎么能争着去请假呢?谁知当天晚上,连长刘德林对我说:“王杰看到你家来电报,让你先回去,连里也确定你去啦!”听了这番话,我很感动。第二天,王杰还帮助我办手续,送我出营房,并说:“走后,班里工作你就不用担心了!”这时,我觉得一股深情友爱的暖流涌入心窝,激动的流出泪来。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训练时,不幸发生意外爆炸,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为了保护周围的12个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他临危不惧,扑上炸点,壮烈牺牲。
王杰用生命掩护的12名民兵
听到爆炸声后,我和其他战友火速赶到现场,王杰遗体距炸点最近处2.1米,看到他那沾满鲜血的身躯,我们的心碎了,围着他放声大哭起来。我和七班长辛养法在距炸点二十多米的田地里,找到王杰残缺不全的七个手指。并将手指包在沾满血迹的衣布里,放在他的身旁。
王杰牺牲后的第二天早晨,排长朱玉沛带领我们为王杰着装送行,9时许,天下起了毛毛细雨,王杰追悼会正式开始,工兵营政委周循致悼词,他面对王杰遗体,沉痛哀悼,高度评价王杰生前模范事迹。当他最后讲到“王杰同志千古”时,全体指战员及自发而来悼念的数百名村民倾刻失声痛哭……天上翻着乌云,地上滚着哀号,王杰在战友们阵阵的悲泣中,安详地走了,他带着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战友的无限眷恋,走完了23年的路程。
处理完王杰后事后,首长派副指导员赵书彦和我到王杰故乡金乡县化?村,讣告王杰牺牲的消息。王杰的伯父母听到噩耗后,长时间悲痛不已。事后,我们又请二位老人把王杰生前用过的物品、学习用具、红领巾等遗物收集起来,待日后部队来取。离开二老后,为了收集王杰生前事迹,我们又采访了王杰生前母校——金乡一中、中国人民解放军91医院(王杰曾住过此医院)。
王杰的英雄事迹教育了广大军民,学习王杰的热潮迅速在全国展开。江苏省邳县张楼乡,王杰生前连队每天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寻觅英雄成长足迹的群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省市广播电台、电影制片厂等全国三十多个新闻单位的记者簇涌我连,阿尔巴尼亚、日本赤旗报记者高野浩久,到王杰生前班跟踪采访。当时我负责宣传王杰生前主要事迹及接待中外记者,因工作需要我担任了王杰生前班的军事教练员,在骆驼山下,负责组织、指挥进行一次次的实爆训练。新闻记者、电影制片厂实地跟踪报道,通过训练再现了王杰生前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