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古运河,曾驾临济宁城西凤凰台浏览马场湖胜景。他凭栏赏景,心情惬意,幽然自得。远观群山青翠,碧波淼淼,苇絮飘飘。南听渔歌回荡、缠绵心肠。夕阳斜照,水泛霞光。近睹霞光耀殿堂,色彩斑澜,恰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壮观之极,叹为一派绝好风光。即尔兴诗题赞曰:“台高数仞凤凰来,身入云天石磴开。岚气拥时平殿角,烟波阔处绝麈埃。西连山势窗飞翠,南听渔歌月满怀。莫负凭栏霄汉伴,湖光山色任徘徊。”诗情画意,彰显出一代帝皇游览济宁凤凰台风光之兴。“故郡志列于八景之中,洵为济之胜迹也。”
马场湖乃古运河漕运必经之域,为古任城之西湖,位于古运河之滨,济宁城西3公里处,方圆约36平方公里,曾是“潴水济运,以防胶舟”的繁运之地,船舶往来穿梭,加之是一片芦青草秀、鸟鹊栖息、鱼鳖成群、碧波荡漾、渔歌回荡的水域,风光秀美,引人入胜,游人骚客群集,堪为风煞一时。据清同治二年(1863年)编著的《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以下简称《八省图》)载:“马场湖周围四十里,三分汇蓄府光之水,重运经临,由十里安居二斗门宣泄,济运定志汇水五尺五寸。”观《八省图》、《山东运河备览》,马场湖为古运河所半围怀抱,水域开阔,有明镜碧翠、恬静惬意之感。清代潘文佶《西苇渔歌》诗载:“浅水平堤鹅鸭浮,柳村三五画家秋。橹声咿哑月初上,短笛芦根何处舟。”描写的就是昔日马场湖之美景。上了年纪的济宁人说起马场湖的幽美怡人,自然会把思绪回放到幼时渔猎嬉戏之时。就像清代徐标《安居西湖记》所述:“……岿然水居者不一而足,里人喜渔,隐则卜筑于此,累土为垣,剪茅为屋,或率妇子,或携友人,泠省其中,而鹤汀一艇,芦渚一丝,则极快事也。”湖光之幽美多么地令人缠绵而陶醉!马场湖荡漾之时,济宁这边风景独秀,湖河纵横,水漪涟涟,渔猎狩游,风光幽然,媲美与江南水乡,这也是济宁被称为“江北小苏州”的一大成因。
马场湖消失于1959年新运河开挖后,由于马场湖底床高于新运河,湖水退入运河,变成一片肥沃良田。而湖边的凤凰台却依然伫立,并作为一处能够追溯马场湖昔日风光遗迹建筑物被保留下来。凤凰台位于马场湖北岸稍偏东处,这里乃是途经古运河、畅游马场湖的文人政客、名流人士所必逗留之地。凤凰台上“名人题咏,墨迹淋漓”,御笔留词、政客篇章、文士泼墨,见证着马场湖的古昔风貌。清代康熙皇帝游凤凰台诗中的“南听渔歌”即指听凤凰台南边马场湖里的渔民歌声,“湖光”是指月色下碧波荡漾的马场湖泛起的月光,“山”指凤凰台西临的旷山。昔日的马场湖美在诗文,韵味缠绵,魅力异常,一幅美丽的胜景画卷实在令人心旷神怡,遐想翩翩。《西湖记》评价马场湖曰:“然则之湖也,萃千山之秀,撮万有之奇,尽态极妍,洞心豁目,洞庭、彭蠡何多让焉!”
“凤凰台”名来之已久,传说为青帝太昊祭祀之台。据考古论证,凤凰台为龙山文化遗存。并据史料和人文口碑所传,“商周时期就有先人在此生活,宋始有僧人居住,明万历年间在台上创建了观音寺”。据现代技术测量结果,该台恰处于古运河南北中心点上,位置独特而重要,古为南北漕运中枢必经地带。明清时期的“九省运河泉源图”、“八省运河泉源图”上标注此台为“风化台”,图示台状高耸,并有台阶,上有楼宇,南有浩大的马场湖泊,台、湖相衬,远山相依,湖光山色之美,风景秀丽之胜,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古运河畔,千百年来,曾一时成为商贾云集、政界名流、文人骚客等各界人士驻足、休闲、吟诗、泼墨、尽兴之所。
据明天启元年碑刻“创建西湖凤凰台善果记”所载,凤凰台是明时运河总督刘东星于明万历年间在台上首建了观音寺,建设了5间正殿,安放了观音、文殊普贤及诸云雷法徒,修砌了石阶,并“?铜为钟”,一时使其香火兴盛,成为文人墨客游惬之胜地。清康熙5年碑刻“重修凤凰台碑记”所载“台高数仞,不知创自何代,咸称古迹。凤台上有观音八士诸殿”。清康熙拾年碑刻记录了重修凤凰台大士殿山门的史料。光绪十五年进行了一次重修,碑刻文曰“台高数仞,襟山带湖,故郡志列于八景之中,洵为济之胜迹也,溯自明朝万历天启以及国朝康熙乾隆屡经重修焕然一新”。明天启元年碑刻和清光绪十五年碑都对凤台景色进行了细腻描绘,其述风光之秀实在令人心旷神怡,颇富陶醉之意,读碑文者无不有身临其境、惬意幽然之感觉。
20世纪上半叶,济宁凤凰台曾因战乱和经济原因一度失修,损毁严重,文革期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四旧”冲击,僧侣尽散,荒为土台。2005年,在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凤凰台得以重修,依八卦阴阳、天干地支、四方之位等进行修葺,2007年落成。台上新修建了四合院式佛庙殿落,?铸凤凰寺铜钟一鼎、雕塑红木质凤凰一只(原紫檀木质凤凰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僧侣入驻,佛音缭绕,香火兴胜,游客踵至,恢复了往日之弘貌,“每逢清明、白露节夕时,日影照北城;芒种、小暑节日影照南城”,风光蔚然壮观,成为济宁旅游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