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有关他的丰功伟绩,就不做歌功颂德了,原因有二:一,才疏学浅,他的著作都没看完,更谈不上研究,自然无法对其做出评判。二,吾本凡人,生活中诸多喜怒哀乐嗔都无法超脱,何来对圣人思想的理解或追求。好在是凡夫俗子,对其有血有肉的生活情怀有平常人的眼光和看法。在这儿,我们就一起探讨他作为一个平凡人的人生情怀。
为师篇
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算是中国最出名的老师了。作为一个老师,一生最大的快慰,莫过于有一天指着一个成功的学生给人说:这是我的学生。
孔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当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与其“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生活情操相同。“贤者,回也”,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只是颜回是真穷,“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饭里落灰了也不舍得扔掉,自己吃。孔老师却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对中国的餐饮提出了指导性纲领,不但色香味俱全,还要食材好,刀工好等等,可作新东方厨师学校的校训了。
“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颜回好学而不张扬,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沉思给颜回的学习带来更大的思考空间,认知更有深度。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举一反三已属聪明,而颜回举一反十,当属天资聪慧,孔夫子也自愧不如。老师更偏爱寒门而聪慧的学子。对比现在的教育,孩子头脑聪明,身体健壮,而恰恰缺少了对灵魂的思考。
颜回对老师思想的理解和坚定支持。颜回的虚心好学让他较早的认知了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并极力推崇。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孔子困与陈,不仅是生活陷于困境,自己“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同样也陷入危机。如果不能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孔子的思想主张会因为怀疑而失败。“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兄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未吾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人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兑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人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孔子知道学生们的怀疑,就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叔齐是仁者吧,却饿死首阳山。这说明仁智的人也会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迎合世俗,实际是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论述,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颜回回答了孔子思想主张的哲学问题—如何推行“仁”?并一直成为国人的修行指南。给怀疑者上个紧箍咒,又送给老师一顶高帽,知音啊,既理解并拔高老师的思想,还说这是老师的境界,比起子贡一味的怕马屁,颜回的赞美更有内涵,所以夸一个人也要有思想。难怪“知我者,回也”。
孔老师最不喜欢的学生是谁呢?宰予!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狗屎扶不上墙的家伙,我都懒得说你。这种狗血喷头的骂恐怕是一个老师对学生最失望的表述吧。孔老师为什么那么不喜欢宰予,甚至讨厌这个家伙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宰予学习态度不端正,大白天上课睡觉。儒家重学,道家重修,佛教重悟,当中国的学生,只要你是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不管是头悬梁,锥刺骨的疲劳战,还是手不释卷的废寝忘食,只要刻苦认真,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成绩倒其次,而学习却是记性、悟性、灵性的有效结合。不好好学习的人都是不正经混。
第二,宰予不听话,好调皮捣蛋。“利口辩辞”的耍小聪明常常把讷于言的孔夫子陷入难堪的境地。比如: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夫子复周礼,而宰予竟然说周朝的国树用栗树,意思是让人战战兢兢,杜撰的言辞竟然让孔夫子无以为对,只能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既往不咎。让老师脸面上挂不住,无怪乎老师不喜欢这个学生。再如:夫子尝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宰予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夫子答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老师说杀身成仁,学生说仁掉井里了,你也跟着跳井吗?气死人,学生逞一时口快而陷老师于尴尬,夫子忿忿然。
第三,宰予最怀疑孔子的思想理念。一次,宰予和孔夫子辩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三年的居丧守孝时间,未免太长了。作为一个君子,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对‘礼’就会生疏;三年不练习音乐,对音乐就会忘记。旧的粮食吃完了,新的粮食也已收割,一年一换的打火木也已经轮了一回。守孝嘛,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复周礼,而宰予发难,还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行“三年之丧”适足以使“礼”、“乐”崩坏。对老师“居丧三年,以守礼道”绝对是一次思想上的反叛。夫子无力地反问:“父母死后不满三年,便吃那稻米饭,穿那绸缎衣,你能心安吗?”宰予倒洒脱而坦然地回答:“我有什么不心安呢!”“你觉得心安,你就去做好了!”孔子只好酸酸地重复了两遍,等他出屋,背后嘀咕道:“完了,完了,这个宰予啊,也太不仁了!”如果是论文答辩,肯定不及格。当然,真正有大成就的学生多是能对老师的思想有质疑的学生,质疑需要聪慧的眼光发现不足,并有勇气和能力去修正,从而更进一步。
通过孔子对学生的好恶,我们能看出他为人师所表露的师之情怀,遇到中意的学生恨不能抱着亲一口,碰着捣蛋的学生恨得牙根痒痒。虽然他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后来也给宰予平反:失之言行,但依然不掩饰其为师之性情。孔子的治学理念不仅为人师,更为老师之师,于是好学生的标准是好学、听话、理解并能发扬老师的思想,坏学生的标准则反之。老师最讨厌学生的就是对自己人格的不尊、思想的怀疑。尊师重道,一脉传承,勿论对错。
做人篇
孔夫子的自嘲
孔子被人骂得最响亮的莫过于丧家狗。据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欣然接受,不破口大骂,不自怨自艾。孔子的生活落魄如此,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何尝不都是丧家狗?即便隐士表面的洒脱恐也难掩内心的彷徨。
再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无怪乎人们嘲弄百无一用是书生。此批评谬矣,哪个人不是自己工作的行家?哪个人不是另外领域的文盲?心能安守工作的宁静才最自在。难怪樊迟学稼问圃被孔子训斥。
又如,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夫子被人讽讥得也急了,我能干啥?干脆开车吧,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考过驾照。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宝,没必要在意别人的目光,也不用伸长了脖子看别人的世界,鹰的翱翔不免风尘之苦,鱼的自在却看不见眼泪,虎的威风也无友作伴。有一技之长,并身体力行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的人,都是人才。
自嘲源于自知,更是自信,也是豁达。否则何来下面的精彩: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惨,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干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人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于路挖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共首。
孔子的戏谑
言多必失,何况是靠说话就出书的人,尤其不三思而好开玩笑的性格。《论语·阳货》中记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孔子到了鲁国的一个小邑武城,他的学生子游,名叫言偃,当时在武城做官。 孔子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杀牛的刀呢?”意思是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不着施行礼乐教育。想不到子游却回答说:“从前我听到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好使唤了。’”孔子听了便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罢了。”戏谑而说大话的讪讪之情溢于言表,真不好意思呀。
更让孔夫子的戏谑出名的是这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原文是: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奸以为直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矣,其终也已。”
孔子说:“只有你这样的人啊(指子贡)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近了不知恭敬,远离了又会埋怨不已”,女该作汝,小人指平民。孔夫子为这句戏谑付出的代价够大的,因被后人曲解被人骂了几千年,冤屈呀。查阅《论语》里有关小人二字的句子,如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篇读完,小人都是指平民百姓,浅薄无志之人,与孔子看不起平民的思想一致,不是现在所指道德有问题之人,否则孔夫子的那么多弟子都是小人,他如何自立?
戏谑本来是一种开心的调侃,孔子只有与老友的戏谑才能享受真我的性情。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孔子的老友原壤,鲁国人,老庄派。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木。原壤噔噔地敲击着棺木道:“我很久未唱歌抒怀了。”唱道:“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惠施老婆死时,他也唱歌,祖传吗?)孔子装作没听见而走开。随从的人问:“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唱)吗?”孔子道:“据我所知,未失去的亲人才是亲人,未失去的老相识才是老相识。”就这样一位狐朋狗友,孔子也不失时机的戏谑一把。《论语·宪问》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有一次,孔子去看原壤,他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你这个老不死的,真是个浪荡子。”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与老友说话的口无遮掩率真之极,好听。
即便遇见他不喜欢的人,孔子一样戏谑对待。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鲁哀公派孺悲问礼孔子,孔子托病不见。传话的人门还没关,他便取瑟弹唱,故意让孺悲听见。我在家,还很高兴的唱歌,就是不想见你。不带这样戏弄人的。
戏谑的孔子可爱极了,是个老顽童。
无赖篇
圣人也会耍无赖吗?会!而且还会赌咒。《论语·雍也》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去拜见了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并对他的这种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孔子当着子路的面对天起誓说:“我要是干了见不得人的事,老天爷就会讨厌我!老天爷就会讨厌我!”发生了什么事让孔夫子如此激动的指着天赌咒?《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流浪到卫国的地盘,想当官,卫国是后宫南子把持朝政,想在这儿混得先过南子这一关。南子名声不好,与仁者推崇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严重相悖,可人在屋檐下,孔子不得已拜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本身就讷于言,何况这事最说不清楚,只好赌咒发誓的耍起无赖,我啥也没干。
圣人耍起无赖还很有文化。《史记·孔子世家》载,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孔夫子又耍起了无赖,出门就不认账,说要挟下的盟誓,神听不见。
无赖是一种与自己讲和的智慧,不委屈自己,别为难生活,原谅别人是一种宽容,原谅自己更是一种宽容。而我们总有一种误区,原谅别人的宽容是自己修养的提高,而原谅自己的宽容是对自己的放纵。世事无常,生活总有些许不言大道而又无法割舍的苦,别跟自己过不去,宽容自己是一种境界。就像给予爱是爱,接受爱也是爱一样,接受别人的爱,给别人一个给予爱的机会,对别人而言是一种幸福,如父母,如老师,如朋友,这不也是爱吗?
夫子面对落魄的生活境遇,偶尔也牢骚满篇,《论语·卫灵公》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抱怨生活的不公时,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颜回那么高尚的人,一生受穷;子贡不如他,却家财万贯。不公平。落寞时也会有文艺青年“逝者如斯夫”的伤感。
孔子面对生活诸事的情绪与常人无异,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喜怒笑骂,毫不遮掩。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很家常。
孔子也是一凡人,所以思想与民更亲切,利于传播和接受。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孔子之幸?抑或民之幸!
中国人迷信,但没信仰,就供个老天爷,惹急了也会骂几句,死老天爷。但那么多人总得有个统一的标准,秦始皇用刀剑统一了中国的行为规范,孔夫子用口舌统一了中国的思想规范,所以后人尊孔子为圣人,也正因为其平凡情怀,才融于市井,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