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牛运震虽然在世仅52年,却跨前清康、雍、乾三朝,要说他由一个封建官吏向一代鸿儒的嬗变,还得从他的简历说起。
1706年出生在山东滋阳县(今济宁市兖州区)马青的牛运震,由于他出生在“诗礼传家、世敦儒素”的名门,天资聪颖又好学,且勤于思考而不善言辞。十岁时就以卓越的识见和犀利的文笔写出了精采的文章,被人誉为“牛才子”。雍正初年即1723年,在他十七岁时补选为县禀生, 1729年选为拔贡生,1732年应顺天试,次年进士及第,1735年,山东巡抚岳睿推选他应试,然而遗憾的是他到京都参加殿试时,却因文章不符合体例规定而落榜。
上帝总不会对有天才的他不公平,在乾隆三年即1738年牛运震被授予甘肃秦安县知县,当时,京城的群贤公卿都对他到如此偏僻的外地补缺任职而惋惜,他知道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关怀子女一样地关心,不然,对不起良心,更枉读了圣贤书,所以,他很很高兴地赴任了。
秦安四面环水,良田却遭干旱,牛运震看到这些,就带领民众开凿了九条河渠,并发动民众在河边渠旁栽植树木,田园里遍种蔬菜。那时,正好遇到县北的玉钟峡崩塌,溢出的河水伤害了河边的居民,被水围困的百姓都聚集在高处,一片凄凉的号哭之声。见此情景,牛运震顿感切肤之痛,没顾上闲一闲就招募壮丁,就率领县内官吏及家属监督开浚、疏通,并从县城运来饭食,一直奋战了四个昼夜,终于使河水通道顺了,也使沿河居民转为平安了。
要知道,那时在远离县城200多里地的西固,村民长途运输不方便,便一直拖欠着上交的粮食,即使强迫他们交纳也不成呀。牛运震看到这些,也知道如果不上交粮食的话,他管的部门的吃食也成问题,何谈再次上交呢,于是,一个人走进村庄询问百姓生活的疾苦,村民们和他说长道短后,最后说,他们也不想拖欠公家的粮食,但行动不方便,用银子代替吧,他笑着答应了他们,从那之后,那里的百姓再也没有拖欠的了。
他在那里任职的时间,不仅平反了许多冤狱。还考虑到百姓缺少文化,就在县署东侧设立陇山书院,在给他们讲学的同时,指导农民制作新式农具,学习先进的耕作方法,并给贫困的农户以无息贷款。使那里的百姓看到如此好的父母官,都跑来求学了,而且不少都高中科举,被人誉为“陇右邹鲁”。
由于他治秦有方,在1741年又兼任徽县知县的同时,1743年又兼摄了两当县县令,同时治理三个县,事务别说也会更加繁忙。但那个时候,又没有电话之类的交通工作,为了广便工作,他就在三县中心点的大门镇(别名小甘州)设堂办公,听讼断案。但在那时,徽县的老虎特别多,百姓的出入很不方便,所以,他招募壮士捕杀了26只老虎。就这样,他还不放心,一直让壮士在道路中行走着。从那以后,徽县的道路才畅通无阻。徽县民众为表感激之情,在其离任时特绘制了《驯虎图》赠送给他,也表达出对他的爱戴和崇敬。
1744年正好遇到乡试,牛运震被召赴西安任考官,因考核政绩优异,第二年调任平番任知县。平番县是兵家必争之地,牛运震到任后采取对外友好、对内安抚、恩威并重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果。1747年县城东南玉道岘等五个地方发生饥荒,他带头捐粮200担,使遭受饥饿死亡威胁的百姓得以拯救。当地百姓为表感激,每人捐献了一文钱,做了件“万民衣”,并把剩余的钱兑成银子,一起赠送给他。牛运震只收下了“万民衣”,银子则分文不受。
然而就是这件“万民衣”为他闯了祸。1748年,正当上级将他列名提升的关头时,有些小人却抓住 “万民衣”一事,对其进行弹劾,不仅未被提升,竟然还被罢免了所有的官职,使他心中的委屈和愤怒无处可使。然而,牛运震的骨子是个文化人,他只能接受了。当平番县百姓近千人夹道哭送他时,他却凑不足回家的盘缠。世上还是好人多。那时,与他交好的上司看到后,将他聘为阜兰书院主讲,用来为他凑回家的路费。就是因为他教学有方,深得学生钦佩,等到先生回家乡时,竟有学生不远千里步行送他到西安灞桥。
牛运震回到家乡后反而闭门研习经学,并走向四方讲学,结交了许多天下名士,其间还为晋阳、河东两书院主讲,深受山西、河南两省教育界推重,尊称其为“空山先生”。
就在空山先生刚开始实施他“贯穿万家,删拾前吏”、写成几部“永为典记”著作的计划时,也正当牛运震已彻底完成了由一个封建官吏向一代鸿儒的嬗变时,却在1758年年仅53岁时去世了,这虽然是历史的遗憾,但却著有《空山堂文集》十二卷,《史论》二十卷,《塞山堂易解》四卷,《春秋传》十二卷,《金石图》二卷,均《清史列传》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