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庄子·盗跖》
【原文内容】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归到鲁东门外,适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孔子仰天而叹曰:“然。”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典故内容】
孔子和柳下季(即柳下惠)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叫盗跖。盗跖统率九千人的徒众,无恶不作,万民苦之。孔子知道柳下季不能教育盗跖,便自告奋勇代柳下季去见盗跖教育教育他。柳下季一听,慌忙劝阻孔子,说盗跖“强足以御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专会用语言污辱人,你千万别去。
孔子不听柳下季的劝阻,他想我有弟子三千都能教育,何况一个盗跖呢?便让颜回驾车,子贡陪同,去见盗跖。到了盗跖的住址,盗跖见到孔子便破口大骂,命令家人轰他走,让他赶紧离开,否则就要挖孔子的肝吃。孔子不甘心,又抬出柳下季的牌号,恳求拜见盗跖。这一招果然有效,看在柳下季的面子上,孔子终于见到了盗跖。一见面孔子就语重心长地劝告盗跖。盗跖却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纵论历史,广征博引,把老师出身的孔子噎得差点儿背过气去,最后还是把孔子轰了出去。
孔子讨了个没趣,便向盗跖行了告别礼,转身快步离去,出门上了车,还是浑身发抖,气得手里的马缰绳掉了三次,两眼直呆呆的一片模糊,脸色像死灰一样,扶着车上的横木,低着头,一直不敢出大气。孔子的车回到鲁国曲阜的东门外边时,正好碰上了柳下季。柳下季问道:“如今有好几天没见到先生,看你这车马劳顿的样子,是不是去见了盗跖了?”孔子抬头,两眼望着天空,叹了口气,说:“是啊。”柳下季又问:“是不是盗跖违背了你的愿望?没听你的劝告?”孔子回答说:“一点不假,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没病找病啊!急急火火地赶到盗跖那里,去抚摸老虎头,捋老虎的须,差点儿葬身虎口哇!”

【关于盗跖】
盗跖(zhí),春秋时期的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被称作盗贼的祖先,原名展雄,姬姓,展氏,名跖,一作蹠,又名柳下跖、柳展雄,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盗跖”和“桀跖”。为当时鲁国贤臣、“和圣”柳下惠(柳下季)之弟(弟或后辈存议),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所以以展为氏。
“和圣故里”亦即“盗跖故里”柳下邑,在今济宁市兖州区故县,一说曲阜柳庄一带或邹城看庄镇柳下邑,或说在泰安新泰柳里。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鲁国柳下邑人展雄(柳下跖)聚众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赤脚奴隶)起义。
《庄子》和《吕氏春秋》等所记有很大的寓言成分,未可全信。不过,在春秋末期鲁国有盗跖其人是不容怀疑的。而且,在孔孟之乡的兖州、曲阜、邹城等地,都存有过关于他的古迹。明万历版《兖州府志·古迹》:“顾王城,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城北有墓,曰跖冢”。清康熙版《滋阳县志》则记:“柳下惠之弟展雄,孟子所称盗跖者,在邑西三十里筑城自卫,能周济邻里,号曰顾王,名曰顾王城”。叶主绶《续山东考古录》:“樊县故城在滋阳西南二十五里,俗名顾王城……俗传盗跖所居”。
除济宁市内的曲阜、兖州、泗水、邹城外,山东的济南、泰安,以及河南的某些地区,仍然流传着柳下跖的故事传说,如泰山傲徕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东的“大校场”、“小校场”,峰下的“跑马场”等据说就是当年柳下跖的练兵场。
除“虎口余生”外,“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一说,也与盗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