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风俗很多,从信仰、年节、建宅,到家具摆设、婚姻、娱乐、生老病死等等,在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对风俗的解释,就是一则风俗传说。人们为了对某一重要历史人物表示纪念,遵循他的言行,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形成了某种风俗,这种风俗和有关的历史人物的传闻都是同时产生的。一种风俗及有关的传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政治理想、心理和审美意识。关于孟子与鲁南民间风俗的传说,并非流传于邹城,而是在任城、嘉祥与金乡的交界处,这些风俗习惯在当地农村仍有所见。
四十立子
中国两千多年的一种传统习惯,就是每个家庭做父母的把孩子养大成人后,还要为儿女继续操劳,为儿子娶上媳妇,给闺女找上婆家,才算完成了养儿育女的责任。
孟母含辛茹苦把孟子拉扯大,又供他读书,孟子十七八岁的时候,孟母又操持着给孟子找了位既贤慧又有才学的女子——田氏为妻。
孟子婚后,和田氏和和美美,日子过得十分快活,孟母见了心里也乐滋滋的,就盼着早日抱上孙子啦。转眼两三年过去了,孟母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她在堂屋里设上灵主牌位,天天烧香磕头,乞盼送子娘娘快给她送个孙子来。又过了两三年,还不见田氏怀孕,老太太实在坐不住了,便带着儿媳四处求医拜神。封建社会讲究续香火,孟子也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孟子心里也分外着急,不愿在自己这一代断了孟家的香火。可田氏不生养,有什么办法呢?
一天,孟母把儿子、儿媳叫到自己房里,商量着要抱养个孩子。孟子对母亲一贯言听计从,便答应下来。过了不久,孟母就从外边抱来个又白又胖的小子,这孩子因家穷养不起,所以送给了孟家。田氏把收养的孩子视为己生,精心抚养。孟母和孟子也格外疼爱,等他长大后,就跟着孟子读书习文,也成了孟子的得意门生。
再说孟子四十岁那年,妻子田氏竟有了身孕,终于生下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孟子觉得养子是老大,就给亲生的孩子取名叫孟仲子。“仲”是老二的意思。
孟母见有了亲生孙子,一连几天喜得合不拢嘴,就对儿媳说:“你这是带人家的孩子,修自己的孩子。这不,人家的孩子带大了,自己的孩子也有了。”据说,“带孩”的风俗就是从孟家传下来的。
草帽接燕巢
一般农村都是在春季建造房屋,房屋建好后,还要等过了夏天才搬进去居住。这是为了让春风吹吹,夏日晒晒,去去潮气。新房一空数月,小燕子就偷空衔泥做巢。燕巢大都筑在堂屋当门房顶的檩子上。传说有一年,孟子出游齐国,随行的弟子万章说:“老师,前边不远就是我的家了,老师是不是到我家歇歇腿喝口水?”孟子说:“好吧。”万章把老师请进家中。谁想孟子刚走进堂屋门,就听“啪”的一声,一块燕屎差点落在孟子头上。万章一见,很生气,顺手操起一根竹竿就要把屋顶上的燕巢戳下来,把燕子赶走。
孟子抬起头,看了看,拦住万章说:“不要这样。你看看这燕巢是燕子一口泥一口草衔来的,它们做成这么个巢不容易呀。你要把它戳下来,燕子就无家可归了。再悦,巢内还有一些没长大的小燕子,你要把巢戳下来,小燕子不就摔死了?我看,咱对这些小生灵也该施点仁德,就饶了它们吧!”
万章觉得老师说的很有道里,但这燕屎不定什么时候就落下来,不是脏了地面,就是落在人身上,多脏呀。孟子看出了万章的心事,于是取下头上的草帽,递给万章说:“你把草帽挂在燕巢下边,接住粪便,不就什么都解决了嘛!”万章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立即接过老师的草帽挂在燕巢之下。
直到现在,孟子家乡的许多农家还有用草帽接燕巢的风俗习惯。
燕子路
有一年初夏,孟子到郊外散步,回来的路上,天降暴雨,无处躲蔽,就急匆匆地往回赶。前面就是公孙丑的家了,孟子决定到公孙丑家避避雨。当他赶到公孙丑家门口时,见一对燕子在泥水里挣扎。孟子弯腰拾起那对燕子,放在胸前暖着。等喊开公孙丑家的门,孟子一步迈进去,就听梁上燕巢里的一群小燕子,望着孟子“唧唧喳喳”乱叫。孟子顾不得换干衣服,就叫公孙丑擦去燕子羽毛上的泥水,放进燕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