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济宁邹城北宿镇后万村正东,有一处柏树森森、四周被围成一处长方形院落的建筑。远观,柏树参天,气势不凡;近观,则可看到院正中有享殿三楹,是清代典型的单檐硬山式建筑,前为廊,后为门。若是那微风浮动树枝,被惊飞的雀鸟稍纵即逝,因为少有人来,此地愈显得寂寥空旷。在那后门的后面,则是一抔黄土覆盖的墓冢。
这里就是万章墓。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在华夏这块版图上驰骋纵横。作为儒学的践行者,万章功不可没。
史书载,万章是齐国人,姓万名章,是孟子最为得意的学生。《史记·孟轲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据说,当时万章不仅学习刻苦,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而且喜欢提出自己的问题,深得孟子的器重。当年除跟随孟子游说各国,传播仁政治国学说外,万章最大的成就,应该就是和同窗好友公孙丑协助孟子完成了《孟子》七篇一书的编著。曾有人做过如此的统计:《孟子》七篇中有“万章章句”凡十八章,万章名字出现22次;对孟子有“尧以天下与舜”“敢问友”“敢问交际”等之问答38处之多。
孟子殁,作为孟子的学生,万章等具体又从事了什么工作,史料不曾记载,我想,大抵是继承师训,继续以个人的方式传播孟子的思想吧。而万章殁于何时,查阅史料,亦不可得。万章墓却是真实存在着。
据考证,万章墓享殿最早应建于宋代,墓地原有元、明、清碑刻多块。宋政和五年(1115),万章被封为博兴伯,从祀于孟庙西庑。据康熙十二年(1673)的《邹县志》载:“万章墓,在城南十里,有万村。成化十八年知县张泰立碑,至今祀之”。而据光绪十八年(1892)的《邹县续志》记载,当年张泰在万村村东访得万章墓。
迈进那院落,眼看着围享殿而立的那些古柏,复原的万章墓冢以及围墙,打心底为现在万章墓的保护而欣慰。2011年,万章墓重修,设定了保护范围,复原了墓冢,新栽植了一些树木,次年工程全部完工。
踱步在幽静的墓园里,抚摸着那一棵棵历尽沧桑的柏树,不禁浮想联翩。在那些月朗星稀的夜晚,守墓人是否也像我这样,手抚着这棵棵柏树,怀想着万章激昂的一生?多年以前,万章墓又是什么模样?它的存在,对于这个村庄和居住在村庄的人来说,祸兮、福兮?
见到七十多岁的宋传松老人,问起他记忆中的万章墓。老人说那时万章墓除了有五六十棵柏树,中间夹杂着有几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洼子,就是白鹭,现在都去了孔庙、孔林,也可能去了孟庙。小时候,宋传松曾在树下捡过鱼。那是洼子从西南湖,就是现在的微山湖捕鱼回来后,用嘴甩给小洼子吃。如果小洼子接不住,那鱼儿便掉下来。那树真粗,几个人手扯手都抱不过来,70年代被刨走了。那时候万章墓没有墙,过去雨水多,周围都是种的庄稼。村地西,有一条去邹县的泥土路,往西有一条土路沟,曾经还有一对夫妻在里面住过。本村人,姓潘,平时摆个茶摊,以卖茶为生,60年代初就不在了。再早,享殿后面有香台子,有碑,有坟子,他见过不少人曾给万章烧香,他也烧过。我问他为什么烧香,他说,老辈的人说,给他烧香好。文革中万章的坟被扒了,碑被砸了,平了坟。我问他为什么记这么准,老人笑了,他说,因为万章墓是个古迹,他曾代表村里去开过会,有几棵杨树,多少棵柏树,那碑上都有记载。
停顿了一会儿,我再次向老人打探起后万村有无和万章有关的一些传说。老人想了想,说,很久很久以前了,人们每遇到红、白事,都要去外村去租借家什,而在万村这一带,只要在傍晚去万章墓烧个香,第二天家什就会自动出来。用完了再自动还过来,非常灵验。可惜的是,后来有人未能按时归还借走的家什,那万老夫子也就不显灵了。
谢过宋传松老人,又一次来到了万章墓近旁。已近黄昏,在靠近麦田的地方,向前几步,试着看清即将掩在夜幕里的万章墓。
只因这里埋葬了一代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