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也是我国旅游理论的创立者,他以14年的“周游列国”而成为旅游活动的著名实践者。在当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形势下,发掘研究孔子旅游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旅游理论及其发展
从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看,旅游活动要早于旅游理论。据史料记载,人文始祖三皇五帝就曾运用乘车、船、橇等交通工具,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川大地。春秋时期师者尊长受徒课学,天下求学者趋之若鹜,各色人物相互串联交流,游学布道,纵论天下的社会环境为较为普及的旅游活动创造了社会条件。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宗师们对日趋发展的旅游进行了理论上的重大思考,在生活实践和哲学理念两个领域形成了一个理论谱系,成为我国古代最早、最系统、也是最成熟的旅游理论。孔子的旅游理论奠定了当代中国旅游理论的基础,并开启了中国旅游理论研究之先河。
孔子一生可谓游历丰富, 而且游中生情悟情, 游中传道悟道。在游历过程中, 孔子逐步因礼得仁, 将仁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 形成了山水比德的经典旅游思想—“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从更深层次看,孔子将“仁”导入到旅游理论当中,并以“君子比德”的理论高度,提升了旅游文化的品位。“ 山水比德”就是将仁人君子的品德比拟为自然山水。明末清初的思想巨匠王夫之对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旅游理论进行了诠释,认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情之所动,必与物而相应,则不期乐而自乐。而知者则乐水也,临水而悠然自得,其昭旷之怀,有适焉者也,仁者则乐山也,入山而恬然自遂,其翕聚之情,有安焉者也。并且指出“山水之乐,皆造物自然之理;动静之体,则阴阳合撰之能;乐寿之效,皆性命自然之效。则为仁为智,要以体道而成德”。孔子的“ 比德之旅” 把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融与自然山水之中,提出了“ 尽善尽美” 的美学思想。孔子的比德观是他游历名山大川的人生体验,也是他对山川之美之于人格陶冶的理论概括。孔子山水比德的旅游审美观以及旅游观,是感性与理性交织融合的结果。孔子旅游审美中美感的获得绝不是对客体机械的反应,而是主体主动参与了对客体的把握、领悟和建构的结果。《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乐山之谓也。这是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旅游理论的发展与升华,从中可以领悟到自然之变迁、万物之根源、人生之真谛、民生之要则、国家之构成。
而“游必有方”则是孔子对旅游休闲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的总结。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致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认为观察自然物要和人的精神之间相互感应,所说观水有术“之术”者,指人物对山水的认识,对美的发现与合乎道的法则。以水“比德”和“观水有术”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理论上的提升。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是相互矛盾,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君子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矛盾统一。此外,孔子的“信而好古”、“兴灭继绝”的文化意识对旅游史料的保存,孔子思想的义利观对中国探险旅游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自成体系,从“父母在,不远游”到“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再到“游必有方”,最终形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比德”的旅游思想,从具体的出行要求,到对远方来客的热情期待,再到旅游休闲审美的哲学理念,形成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并以这些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为指针,来指导实践,在各种矛盾中寻求平衡。
自从孔子创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旅游理论开始,中国的旅游理论就与儒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乃至于今天的旅游理论以及处理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关系时的既开发又保护,在保护下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等诸多观点的形成和具体的措施实施,无一不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历史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这与孔子以仁、智、礼、义、信、忠、爱、和为核心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比德”等传统的旅游理论内涵是一致的。可见,孔子的传统旅游理论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亡,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汲取新的营养,日趋丰富和完善,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孔子的儒家思想及旅游理论,有益于指导当今的旅游实践,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益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有益于推动旅游强国建设,有益于中国的旅游走向世界。
孔子的旅游实践
从旅游学的角度来看,孔子不仅创立了旅游理论,而且是旅游活动的实践者。公元前497年,阳春三月,孔子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克己复礼”,宣传他的治国理念,于是沂水清波濯吾缨,浩歌一曲伊人行,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开始了为期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历经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空间跨度几乎遍及当时大半个中国,并留下了许多遗迹。
孔子周游列国,历经艰难险阻,可他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孔子游中生情悟情,游中传道悟道。孔子曾描绘游历时的情形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即其“好之”“乐之”精神的形象说明,任凭环境多险恶,打击多大,他都信心百倍,毫不退缩。甚至还乐在其中,传道授业不息。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实际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十四年的跨国游历使他对旅游有了许多的感悟,为他创立旅游理论奠定了基础。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孔子在游中问学,游中入仕,在学问和仕途的曲折中诠释了旅游的境界。孔子问学京师,游历诸侯,从漫长的旅途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成就了粲然的道德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旅游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孔子由当时的鲁国出发途经今亳州等地,千里迢迢游行到今鹿邑,得到老子传授,获益匪浅。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激发他悲悯苍生、施行仁政的抱负。亦曾望着滔滔的流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悟到物生而不穷,天运而不已的自然法则。
孔子的人生哲学中健全的人格标准有三要素:仁、智、勇。孔子认为,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而旅游正可格物致知。从孔子旅游实践看出,旅游是陶冶情操培养良好品德的课堂,旅游是对美的追求,旅游是了解社会关怀人生的窗口。孔子本人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载本身就是对孔子旅游思想的最好诠释。孔子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标志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