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文化乐旅》李贤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是时候从孔子的“西周梦”里醒来了,我们需要去看看孔子所生活的年代。孔子不是西周人,从来都不是。但他可以和周公一起代表西周,也可以代表自己所在的东周,为什么不呢?他的身子在东周,灵魂却一直住在西周。所以,描述孔子的旅程,有一半必须是在西周的灵魂之旅,另一半才是形体之旅在东周。
孔子是东周春秋时期人,生在鲁国但祖籍是宋国。宋国是原来殷商遗民所在的封国,主要在河南中原地区,后面我们会讲到。周公平定叛乱之后,鲁国得到“殷民六族”,孔子的祖先则是商朝的王族。孔子的祖先最早在宋国也是贵族,后来因内乱逃到鲁国。孔子父亲在孔子3岁时去世,孔母在曲阜独自抚养孔子成人。据说孔子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时,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由于崇拜周公,他对古礼学习特别重视。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青年孔子所感知的时代,周公的理想国不复见。他看不惯层出不穷的违背礼乐制度的现象,更受不了旧秩序加速瓦解。他在梦中与周公重温当年,希望尽快恢复周礼,建立理想国。所以,一开始孔子是积极谋求出仕的,他渴望有一个可供施展抱负的政治平台。
此时鲁国大夫势力坐大,“三桓”(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个世家大族,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把持朝政,鲁公也要受制于“三桓”。孔子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季孙氏家中当家臣,职位虽低但办事认真。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过;后来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也繁殖得很多。他在鲁国短暂任职时推行“复礼”主张,不为当权者所接受。
但孔子本人的名声已渐渐传开,这时候就陆续有人愿意拜他为师,不到30岁的孔子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孔子以礼乐之学教授学生,创立儒学。孔子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周礼来进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周礼要求的君子。孔子还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其目的也是阐发周礼。没想到来报名上学的人还挺多,鲁国大夫孟僖子死时都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要到孔子那儿去学礼。
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三桓”打败后投奔了齐国,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孔子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齐景公就没用他。两年后,由于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又由齐返鲁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