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天启年间,由运河总河军门刘东星提倡,并集当地数村之力,在台上创建观音堂,万历年间告成……”在2014年12月12日,《文化周末》刊发的《从古代祭坛一路走来的凤凰台》一文中,这样提到过新华网山东频道《凤凰台遗址》一文的历史记述资料。济宁学院历史系退休教师张荣仁先生就此向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讲述了刘东星,以及文中提到的另一历史人物徐标的故事。“我一看不对啊,从时间上就不对。”张荣仁说,一是天启年间,刘东星已去世近三十年,再就是运河总河的提法也是不对的。元、明时期没有正式的治河机构,是派出临时的大臣,有工部尚书、工部侍郎、都御使等等,那时候的叫法类似于现在的巡视,专事专办。当时叫总督河道或者总理河道,就是说让你临时去督办这些事,办完就结束了。总河是到清朝设了河道总督之后出现的。在雍正七年以前就是一个河道总督,而在雍正七年之后一分为三,南河、北河、东河。这样雍正七年之前的那个河道总督就叫总河。一分为三后,山东这块叫东河,淮安以南的叫南河,德州以北的叫北河。山东这段也叫河东,河南、山东河道总督,简称东河总督。“再有就是军门,刘东星没有当过军队的职务,他是副都御史,是都察院的官员,他没加过兵部尚书、兵部侍郎甚至兵备道等等,原来文职官员加了这个军队的衔才能称军门。”张荣仁补充说,“所以说这句话整个说法都是不对的,年限不对。天启年间提议,万历年间建成,从时间上就说不过去。从史实上也不可能,刘东星在济宁住的时间可能很少很少。”元明清时期,治运很重要,更多的时间里,河道总督们是治理连年泛滥的黄河。原来黄河走徐州,在清朝时期,才改到北边来,所以当时整天就是修河。刘东星是万历二十六年上任的,是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总理河漕,来治理漕河。他一共任了三年,病死在工地上。他来没来过济宁居住,现在都是无法考证的; 再一个他也没有时间来关心凤凰台,一开始黄河决口治理黄河,随后又挖运河,最后累死在工地上。
张荣仁在《明史·列传》中,也找到了关于刘东星的记载:刘东星,字子明,沁水人。隆庆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大学士高拱摄吏部,以非时考察,谪蒲城县丞。徙卢氏知县,累迁湖广左布政使。万历二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时朝鲜以倭难告。王师调集,悉会天津,而天津、静海、沧州、河间皆被灾。东星请漕米十万石平粜,民乃济。召为左副都御史。进吏部右侍郎,以父老请侍养归,濒行而父卒。
二十六年,河决单之黄堌,运道堙阻,起工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漕。初,尚书潘季驯议开黄河上流,循商、虞而下,历丁家道口出徐州小浮桥,即元贾鲁所浚故道也,朝廷以费巨未果。东星即其地开浚。起曲里铺至三仙台,抵小浮桥。又浚漕渠自徐、邳至宿。计五阅月工竣,费仅十万。诏嘉其绩,进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明年,渠邵伯、界首二湖。又明年,奉开泇河。泇界滕、峄间,南通淮、海,引漕甚便。前总督翁大立首议开浚,后尚书硃衡、都御史傅希挚复言之。朝廷数遣官行视,乞无成画。河臣舒应龙尝凿韩庄,工亦中辍。东星力任其役。初议费百二十万,及工起,费止七万,而渠已成十之三。会有疾,求去。屡旨慰留。卒官。后李化龙循其遗迹,与李三才共成之,漕永便焉。
东星性俭约。历官三十年,敝衣蔬食如一日。天启初,谥庄靖。
对于文中提到的另一人物——徐标,张荣仁说,“大司马是东汉的时候,应该是唐以前有三司,那个时候的官职,有的时候叫太尉,有时叫大司马,属于大三公、小三公,是正一品官。唐宋以后就不设这一官职了,设了六部了,它就是兵部,如果是兵部尚书,老百姓称之为司马,但是写入文字里只能用兵部尚书来称呼。”徐标是天启五年考的进士,很有才,写了很多诗,但他官职并不很高。进士考上以后,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直接做官,其他的进士还要到翰林院再学三年。进了翰林院有个庶吉院,到庶吉院读书这三年就称为庶吉士,三年之后才能出来做官。徐标一直到明王朝要灭亡的时候,也就是崇祯十六年,他写了个建议说要加固城市固守,要长期作战,在边境垦荒。这一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赞扬,马上给他加了个兵部侍郎,让他带兵驻守正定府。那时明王朝已经兵败如山倒,正定的知府一看大势已去,劝他放弃,避免无谓的牺牲。他听后把知府抓进了监狱,自己亲自指挥。知府被抓后,知府手下的武官叫士兵将徐标杀死在城墙上。他死后,到了南方的南明朝廷,赐给他一个兵部尚书的官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