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志中记载的郑均故里
《济宁直隶州志》康熙十二年卷二10页:“东郑村,白衣尚书郑均故里”。
《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十12页:“郑均庄在州南十里,亦呼东郑庄,白衣尚书故里,有西郑桥。按:东郑庄东疑亦当作西”。《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三34页:“郑均庄,通志在州南十里。汉议郎郑均告归,章帝东巡幸其舍。今名东郑庄。前志庄有西郑桥,东疑作西”。《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卷二5页:“郑均庄,在县南十里”。
可知,白衣尚书故里为郑均庄,也叫东郑村,到1927年该村庄名称一直存在,距城南十里。
二、东郑村现今位置考证
《济宁直隶州志》康熙十二年卷二10页仅记载城南村庄有:“鲁村、尹家营、东郑村”。《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二31页记载:“东郑村,距城十二里,凡十一庄,户四百七十六。本集,沙家庄,田家坑,单家行,茹家行,毛家行,任家楼,孙家井,前孟家庄,后孟家庄,尹家营”。
《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四70页记载:“东郑村,距城十二里,凡十一庄。本村,沙家庄,田家坑,单家行,茹家行,毛家行,任家楼,孙家井,前孟家庄,后孟家庄,尹家营”。
《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卷三10页记载:“东郑村,至城十二里,凡十庄。任家楼,孙家井,孟家营,前孟家庄,尹家营(均至城十二里),单家行,茹家行,毛家行,李家集(均至城十五里),田家坑(至城十八里)”。
从清代的《济宁直隶州志》看,东郑村(庄)是个大村庄、大集市,包括“本集”或“本村”的11个村庄。民国十六年(1927年)出的《济宁县志》记载与清《州志》基本相同。其中,均有田家坑、单家行、茹家行、毛家行、任家楼、孙家井、前孟家庄、尹家营;另,县志中的孟家营即州志中的后孟家庄。县志与州志的不同,一是东郑庄所含村子缺少了“本村”和沙家庄,即是说此时没有东郑村这个“本村”了;二是县志增加了州志所没有的李家集。这就令人联想,李家集是否取代了东郑村或沙家庄呢?
查《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一22页,地图中标有“东正村”。《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一29页,地图中标有“东正村”。应是“东郑村”的误写。而在《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卷一9页,地图中该位置标有“李家集”,看来当时李家集可能取代了东郑村。
上述村庄被1958年新挖的梁济运河一分为二,河西河东今分属任城区唐口镇和太白湖许庄街道办事处。唐口镇有单庙、茹行、孙井村,分别对应“单家行,茹家行,孙家井”,“田家坑”后被称为田坑,位于单庙村南部。许庄街道办事处有毛行、朱孟庄、尹营村,分别对应“毛家行,前孟家庄,尹家营”,大孟村对应“后孟家庄、孟家营”,李集村对应“李家集”,唯有“任家楼”不知其归属。
今年9月26日下午,由许庄街道办事处李利东引领,走访李集村的几位老年人,其中有位老者叫李天林,年龄97岁,清晰地说出东郑村就是李家集,解放后就只称呼李集了。老人对任家楼、沙家庄没有印象。经了解,李集村李姓人口占绝对多数,共有三大家,均为清朝末年迁到此地的,本村没有郑姓人家,现在村内南北主干道就是原来的官道。
由此,可以确切证明,李集村即为东郑村原村故址。
三、白衣尚书祠位置
《济宁直隶州志》康熙十二年卷二3页记载:“白衣尚书祠,祀汉议郎郑均,在城东十里大蒋桥东”。
《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六44页记载:“白衣尚书祠,在城东十里大蒋桥,祀汉郑均”。《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三184页记载:“大蒋桥,石砌三洞,城东八里,泻府河漫溢之水入坡”。
可知白衣尚书祠在城东十里,大蒋桥东。大蒋桥为府河附属设施。大蒋桥位于今接庄镇蒋屯村,原村名蒋桥屯,村北有石桥。
四、白衣尚书墓地
《济宁直隶州志》康熙十二年卷二29页:“郑均墓,汉议郎,给尚书俸,任城人,有墓在州北十里铺”。《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六74页:“白衣尚书郑均墓,在州北十里铺,前志作郑君,详人物世家”。
《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十六4页:“郑君墓在州北十里,旧志”。
五、白衣堂街与白衣尚书无任何关联
《济宁县志》卷三3页,西南隅有街道白衣堂。
《济宁直隶州志》康熙十二年卷二5页:“白衣观音堂,在城西南隅,郡人于有赢有记,罗文瑞书,一在运河南岸,一在中心闸南,一在东关”。
《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十五19页:“白衣观音庵,在城西南隅,郡人于有赢有记”。
白衣堂街极有可能是因为白衣观音堂而得名,与白衣尚书郑均没有关联。
《济宁直隶州志》康熙十二年卷二10页:“东郑村,白衣尚书郑均故里”。
《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十12页:“郑均庄在州南十里,亦呼东郑庄,白衣尚书故里,有西郑桥。按:东郑庄东疑亦当作西”。《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三34页:“郑均庄,通志在州南十里。汉议郎郑均告归,章帝东巡幸其舍。今名东郑庄。前志庄有西郑桥,东疑作西”。《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卷二5页:“郑均庄,在县南十里”。
可知,白衣尚书故里为郑均庄,也叫东郑村,到1927年该村庄名称一直存在,距城南十里。
二、东郑村现今位置考证
《济宁直隶州志》康熙十二年卷二10页仅记载城南村庄有:“鲁村、尹家营、东郑村”。《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二31页记载:“东郑村,距城十二里,凡十一庄,户四百七十六。本集,沙家庄,田家坑,单家行,茹家行,毛家行,任家楼,孙家井,前孟家庄,后孟家庄,尹家营”。
《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四70页记载:“东郑村,距城十二里,凡十一庄。本村,沙家庄,田家坑,单家行,茹家行,毛家行,任家楼,孙家井,前孟家庄,后孟家庄,尹家营”。
《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卷三10页记载:“东郑村,至城十二里,凡十庄。任家楼,孙家井,孟家营,前孟家庄,尹家营(均至城十二里),单家行,茹家行,毛家行,李家集(均至城十五里),田家坑(至城十八里)”。
从清代的《济宁直隶州志》看,东郑村(庄)是个大村庄、大集市,包括“本集”或“本村”的11个村庄。民国十六年(1927年)出的《济宁县志》记载与清《州志》基本相同。其中,均有田家坑、单家行、茹家行、毛家行、任家楼、孙家井、前孟家庄、尹家营;另,县志中的孟家营即州志中的后孟家庄。县志与州志的不同,一是东郑庄所含村子缺少了“本村”和沙家庄,即是说此时没有东郑村这个“本村”了;二是县志增加了州志所没有的李家集。这就令人联想,李家集是否取代了东郑村或沙家庄呢?
查《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一22页,地图中标有“东正村”。《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一29页,地图中标有“东正村”。应是“东郑村”的误写。而在《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卷一9页,地图中该位置标有“李家集”,看来当时李家集可能取代了东郑村。
上述村庄被1958年新挖的梁济运河一分为二,河西河东今分属任城区唐口镇和太白湖许庄街道办事处。唐口镇有单庙、茹行、孙井村,分别对应“单家行,茹家行,孙家井”,“田家坑”后被称为田坑,位于单庙村南部。许庄街道办事处有毛行、朱孟庄、尹营村,分别对应“毛家行,前孟家庄,尹家营”,大孟村对应“后孟家庄、孟家营”,李集村对应“李家集”,唯有“任家楼”不知其归属。
今年9月26日下午,由许庄街道办事处李利东引领,走访李集村的几位老年人,其中有位老者叫李天林,年龄97岁,清晰地说出东郑村就是李家集,解放后就只称呼李集了。老人对任家楼、沙家庄没有印象。经了解,李集村李姓人口占绝对多数,共有三大家,均为清朝末年迁到此地的,本村没有郑姓人家,现在村内南北主干道就是原来的官道。
由此,可以确切证明,李集村即为东郑村原村故址。
三、白衣尚书祠位置
《济宁直隶州志》康熙十二年卷二3页记载:“白衣尚书祠,祀汉议郎郑均,在城东十里大蒋桥东”。
《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六44页记载:“白衣尚书祠,在城东十里大蒋桥,祀汉郑均”。《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三184页记载:“大蒋桥,石砌三洞,城东八里,泻府河漫溢之水入坡”。
可知白衣尚书祠在城东十里,大蒋桥东。大蒋桥为府河附属设施。大蒋桥位于今接庄镇蒋屯村,原村名蒋桥屯,村北有石桥。
四、白衣尚书墓地
《济宁直隶州志》康熙十二年卷二29页:“郑均墓,汉议郎,给尚书俸,任城人,有墓在州北十里铺”。《济宁直隶州志》咸丰九年卷六74页:“白衣尚书郑均墓,在州北十里铺,前志作郑君,详人物世家”。
《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十六4页:“郑君墓在州北十里,旧志”。
五、白衣堂街与白衣尚书无任何关联
《济宁县志》卷三3页,西南隅有街道白衣堂。
《济宁直隶州志》康熙十二年卷二5页:“白衣观音堂,在城西南隅,郡人于有赢有记,罗文瑞书,一在运河南岸,一在中心闸南,一在东关”。
《济宁直隶州志》乾隆五十年卷十五19页:“白衣观音庵,在城西南隅,郡人于有赢有记”。
白衣堂街极有可能是因为白衣观音堂而得名,与白衣尚书郑均没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