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市任城区有一条白衣堂街,据说那里曾有一座祭祀“白衣尚书”郑均的庙,名曰白衣堂。2012年,原济宁市政协副主席、济宁学院教授张九韶发表了一篇《济宁,白衣尚书之旧里》的文章,专门介绍白衣尚书故里所在。近日,张九韶研究发现,白衣尚书的故里并不在此前所说的白衣堂街,而是在今太白湖新区。
张九韶多年前在李白所写的《任城县厅壁记》中,发现白衣尚书郑均是李白高调赞扬的一个人。青帝太昊那是指伏羲,那是共同的祖先,真正属于济宁的骄傲是白衣尚书,这样的人物是非常少的,李白才特别提到。
白衣尚书的任城老家在哪里?一次座谈会上,有与会者告诉张九韶,白衣尚书郑均的故里就在白衣堂街,那里曾有一座祭祀他的庙,名曰白衣堂。张九韶专程前往白衣堂街实地考察,后撰写了《济宁,白衣尚书之旧里》。不久前,张九韶在原济宁市中区史志办重印的一套《济宁直隶州续志》中发现一首题为《东郑庄怀白衣尚书》的诗,系清人夏大观所作。此诗传递给他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白衣尚书的故里是在东郑庄,而不是此前所说的白衣堂街。
东郑庄又在何处?张九韶四处探访,大女儿正好从网上搜索了一篇短文,文中指出《济宁,白衣尚书之旧里》中一个他已知的错误,白衣尚书的故里不在白衣堂街,而是东郑庄。文章特别写道,东郑庄在今太白湖新区。
几经辗转,张九韶找到文章的作者———太白湖新区经发局的刘涛。刘涛收藏有国家图书馆在网上刊登的多种版本的济宁州志和县志,影印的原版济宁志书明确记载:白衣尚书郑均故里在城南十二里的东郑庄。刘涛从济宁志书的记载中得到了结论,尽管东郑庄的名字已经消失,但东郑庄原在今太白湖新区是毫无疑问的,白衣尚书郑均铁定就是太白湖人了。另外,刘涛根据州志记载认定,白衣堂街不仅不是白衣尚书故里,这里也没有祭祀他的祠堂。这里有座庙叫“白衣观音堂”,与白衣尚书毫无关系。
白衣尚书故里在东郑庄已是确凿无疑,但东郑庄一名现已无存,是否同址且渊源吻合的今太白湖新区李集村,以及白衣尚书的祠堂何以建在城东十里大蒋桥(今接庄镇蒋屯村),还需要进一步的考查研究。假以时日,这些谜团终会解开。(崔璐)
发现郑均是太白湖人的前前后后(节选)
张九韶
……
那么,白衣尚书的任城老家在哪里?一次座谈会上,有同志告诉我就在济宁的白衣堂街,那里曾有一座祭祀他的庙,名曰白衣堂。
我深信不疑,因为有个“白衣”相勾连。这消息引起了我很大兴趣,我专门跑到白衣堂街待了半日,发了一通思古之幽情;并感叹郑均为这座城这条街赚足了荣耀,而这座城这条街竟对他如此陌生。于是,我很快写出一篇《济宁,白衣尚书之旧里》,2012年在报纸发表。
在许多场合,我一有机会就宣传白衣尚书的事迹和他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在我的建议下,新建的济宁城市展示馆对白衣尚书郑均作了重点展示。济宁人了解白衣尚书的越来越多了。
不久前,我的二女儿给我带来原中区史志办重印的一套《济宁直隶州续志》,上面收录的一首诗吸引了我的眼球,系清人夏大观所作《东郑庄怀白衣尚书》。此诗传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是,白衣尚书的故里是在东郑庄,而不是我们早先宣传的白衣堂街。
我退职前写的最后一份政协提案,建议重印济宁州志,这份提案转到了当时的市中区,后来知道中区早就计划印自己珍藏的《济宁直隶州续志》。一部内容单薄的《续志》,就带来一条如此重要的信息,如果出齐《州志》,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历史的信息,让我们的研究少走多少弯路啊!出地方志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础建设,对今天的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等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如能立项,我乐于参与这项大有益的工作中来。
那么,东郑庄又在何方呢?正在我到处打探东郑庄时,我的大女儿正好从网上搜索了一篇短文。文中指出我写的《济宁,白衣尚书之旧里》中我已知的一个错误,白衣尚书的故里不在白衣堂街,而是东郑庄。作者特别写道,东郑庄在今大白湖新区,这才是我想知道的。我看到这消息异常兴奋,几经辗转,找到写此文的是太白湖新区经发局的刘涛。我和他联系后,他很快抱着手提电脑来到我家。原来这个年轻人也是个热爱地方文化的有心人,他将首都图书馆在网上刊登的多种版本的济宁州志和县志悉数收贮自己电脑中,这给他查阅和研究济宁的历史文化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令不会玩电脑的老朽自愧弗如。刘涛打开电脑,一条条检索查阅有关的白衣尚书的资料。影印的原版济宁志书写得清楚,白衣尚书郑均故里在城南十二里的东郑庄。看来东郑庄是个大村庄、大集市,有包括“本村”或“本集”在内的11个村庄,共476户,大体相当今天包含若干自然村的一个行政村。令人不解的是,它旗下的“自然村”今天大多尚在,并且都位于太白湖附近,而当年领头的东郑庄却不知所踪。这个曾出过大名人的皇帝临幸过的有着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的大村庄,何以在近代丢失了自己的名字,实在是一个谜。至于东郑庄是否就是今李集村,还有白衣尚书的祠堂何以建在城东十里大蒋桥(今接庄镇蒋屯村),尚需进一步调查探讨。好在这个村名的消失并不遥远,假以时日,我们应能破解这些奥秘的。
令我们欣喜的最重要的事,刘涛从济宁志书中觅得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尽管消失了东郑庄的名字,东郑庄原在今太白湖区是毫无疑问的,白衣尚书郑均铁定就是太白湖人了。
另外,刘涛根据州志记载认定,白衣堂街不仅不是白衣尚书故里,这里也没有祭祀他的祠堂。这里有座庙叫“白衣观音堂”,和白衣尚书毫无关系。
我请他将有关白衣尚书的资料整理发表,供大家讨论和评判。
东汉皇帝将郑均树为全国官员的楷模特别是道德的模范,又经《后汉书》记其事和李白的高调宣扬,郑均已成为光耀千秋的历史人物。两千年了,他的墓没了,他出生的村庄也改了名,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永存的。白衣,像一面圣洁的旗帜在历史的长空高高飘扬,代表着孔孟之乡和那个时代精神文明的高度。郑均展示的这个精神文明的高度,至今为人们所仰望,甚至感到难以企及。
毫无疑问,确立太白湖是白衣尚书故里,是太白湖的一大喜讯,对太白湖的建设意义非凡。
与名扬天下的杭州西湖相比,济宁的太白湖比它大得多,自然风光、生态状况也自成一统。差别就在于,杭州西湖的人文景观是星罗棋布,济宁太白湖暂有一片空白可供发掘与发展。
现在好了,北湖更名为太白湖,太白湖又出了个白衣尚书。当年李白高调宣扬的白衣尚书,现在“二白”可以联手打造太白湖了。如果将湖心岛原先塑造的巨大神像称作白衣观音,那就是“三白”联手了。
而在“三白”中,最突出打造的应是白衣尚书。他不仅是济宁本土最重要的历史名人,而且是今天对干部进行廉洁勤政教育的活教材。让我们拂去历史厚厚的尘埃,精心打磨一番,令这枚两千年前的古铜镜重放光华,让我们的干部在其面前照镜子、正衣冠,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吗?
还有,康熙、乾隆下江南影响深远,这应是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康乾下江南的龙舟,恰恰多次从太白湖旁边的大运河穿过,并在石佛留有故事。如果再将康熙、乾隆二位大帝请来加持,太白湖的人文底蕴便显得丰富而坚实了。正气豪气霸气仙气和诗情洋溢于美丽广阔的云水之间,太白湖将会更加耐看,更值得品味,自然更会吸引人了。
东郑庄怀白衣尚书
清·夏大观
注释:
本诗选自清·咸丰版《济宁直隶州续志》,作者夏大观生平不详。由此诗得知,白衣尚书郑均的故里在任城东郑庄。清代诗人又一次来到东郑庄,表达了对东汉的郑均深深的怀念和无限崇敬。
①鹜,wù,奔驰,追求。②轩冕,指官位爵禄或贵显之人。③郑均,字仲虞。④《后汉书》载,郑均品德高洁,恩礼敦至,州郡官吏屡至其家劝其出来做官,郑均坚不屈从,甚至躲到濮阳。⑤后来,因公车逼迫,才出来赴任。公车,官署名。《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李贤注引《汉官仪》:“公车掌殿司马门,天下上事及征召皆总领之”。有人解此“公车”为“公家的车子”,误。⑥锡予,赐予。⑦朅,qiè,离去。朅来,离去又重来。⑧据《济宁直隶州志》,东郑庄偏有座西郑桥,诗中“西桥”即西郑桥,“东庄”即东郑庄。⑨翠华,皇帝仪仗中一种用翠鸟羽作装饰的旗。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此处指汉肃宗东巡过任城,亲临郑均家,赐退职归里的郑均终身享受尚书俸禄,“白衣尚书”之名由此而得。⑩据《济宁直隶州志》,“白衣尚书郑均墓,在州北十里铺”。 张九韶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