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佟麟阁和佟麟阁路 |
■“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是在1946年正式命名的。抗日战争结束后,冯玉祥将军提出在北平市选择3条道路或3个城门以英烈名字命名,因为佟麟阁、赵登禹和张自忠为国捐躯的事迹应该让后世永远纪念。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在卢沟桥发动侵略战争。面对猖狂的日军,当时驻防平津地区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奋勇抵抗。佟麟阁时任29军副军长,赵登禹任29军132师师长。
7月28日黎明,日寇在飞机、重炮配合下,对北平四周的29军阵地发动总攻,并集结兵力,重点进攻驻守在南苑的29军军部。当时佟麟阁和赵登禹只率领守军2000余人,还有投军抗日的1000多名爱国学生,官兵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佟麟阁和赵登禹都负了伤,仍坚持在战场指挥。在奉命向大红门一带转移时,佟麟阁头部再负重伤,英勇殉国;赵登禹率余部向黄亭子附近转战时,胸部连中5弹,当场牺牲。
“七七事变”时,张自忠任29军38师师长,并兼任天津市市长。1937年7月28日夜,29军余部奉命撤往保定,张自忠临危受命,代理北平市市长。北平沦陷后,他不愿与敌伪周旋,遂于当年9月弃职秘密潜往天津,转道南下,率冯玉祥旧部59军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后因对日作战功勋卓著,升任第33集团军中将司令,并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湖北“枣宜战役”中,身中6弹,牺牲在大兴山区战场上。
佟麟阁、赵登禹和张自忠的英勇献身,对全国抗日军民的奋起和抗日战争的进程都有着极大影响。“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周恩来在当年为张自忠题写的悼词中,对其为国捐躯的壮烈之举给予高度评价。
■“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抗战胜利后,经冯玉祥将军提议,1946年11月25日,当时的北平市长何思源签发训令,以3位英烈名字分别命名3条北平街道。
北平的南、北河沿原为穿城而过的排水沟,1921年用拆皇城的城砖将排水沟砌成下水道,地面建成了马路,但一直没有正式命名,仍袭用南、北河沿旧称。为纪念英烈,原南河沿改称“佟麟阁路”,北河沿改称“赵登禹路”。改称“张自忠路”的东城铁狮子胡同,在北平沦陷期间,曾被日寇占据为“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将张自忠路命名在铁狮子胡同,也为表示中国军人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以后改称北京。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入之前,于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决议,不以领袖人物的名字命名街道,但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的名字却没有改变。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佟麟阁、赵登禹和张自忠等一批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并于1952年亲自为3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
■“激励我们挺直腰杆做中国人”
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和北京许多街道一样,经历了60年的变迁。如今,张自忠路已经是三上三下的通衢大道,扩建中的赵登禹路车流滚滚,佟麟阁路则保留着幽静风格和槐香柳荫。
在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3条道路所在的街道办事处积极宣传抗日英雄的生平故事,组织街道居民开展纪念抗日英烈的活动。佟麟阁路所在的北京金融街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王女士说:“我们在佟麟阁路边建立了纪念抗日英烈佟麟阁的展览亭,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佟麟阁路,让他们了解佟麟阁的英勇事迹。”街道服务中心的周捷经理介绍道:“为了记住历史,记住这些抗日英雄,我们在闹市口大街社区服务中心举办了纪念抗日英烈的书法笔会,很多住在附近的居民都来参加。”
笔者还专程走访了位于北京府右街路西椅子胡同的张自忠故居,现在已经是自忠小学。1947年,自幼跟随张自忠长大的侄女张廉瑜,在将军故居的基础上创办了自忠小学。学校传达室一对姓张的老夫妇告诉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不知道张自忠故居,只知道自忠小学,也不太知道英烈的事迹。年轻一辈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不能忘本啊!”在张自忠路上,笔者碰到一位在路边休息的老大爷,当问他是否知道抗战英雄张自忠时,他沉思了片刻说:“张自忠将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他激励我们在世人面前挺直腰杆做中国人。”
时下,赵登禹路正紧张扩路拆迁,进行街面平房仿古复建。房管所负责人告诉我们:“这项工程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建后的门楼、格窗、院墙等主要体现京城明清时期的民居特色,与路东的西四北平房保护区相呼应,这是为了怀念我们的抗日英雄赵登禹,让祖祖辈辈都能把他铭记在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17日 第四版)
![]() |
赵登禹和赵登禹路 |
![]() |
张自忠和张自忠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