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乡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墨宝,也给记者留下的“静心无尘”的赠幅,谷向阳教授的故乡之行圆满结束。
树高千丈也离不了根!多次回故乡,今又回故乡。谷向阳此次回济宁,就下榻于报社北邻的香港大厦。友人邀我访他,我欣然前往。
我与谷向阳虽从未谋面,但先生大名却早已耳闻。我知道,谷教授是我们济宁市嘉祥县人,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先后担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书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楹联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说起来,我曾与谷教授还有一个“偶然的渊源”,就是一同为我市著名书法与楹联艺术家李泉成的一本诗词集作序,先生嘉言在前,本人拙语在后——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更是我本人的一份无尚荣光。自此,我开始怀着一颗景仰之心,关注先生其人其文其联其书了。我赶到宾馆,他正在录制《闫红访谈》节目,会议室的门已经反锁了,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于是,我便到他居住的房间里去等。
拍摄完毕已近午时,于是我的采访,也便在闲谈中、午餐中、甚至老友的玩笑中进行了。
谷先生告诉记者,当年的“村娃儿”谷向阳,之所以能够成今天的北大教授谷向阳,首先应该感谢教育,感谢文化,感谢家乡。他说,是教育让他的人生步入更大的平台; 是文化让他的精神更加美丽与富有; 是家乡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与给养。
与谷教授交谈,你会发现,他乡情颇重,乡音很浓,方言也多,其家乡话,要比普通话说得地道。在餐桌上,他的言行,他的做派,就是一个纯粹的济宁汉子。而一旦谈起教育与文化,其博学,其多闻,其深刻,其幽默,则又回归于“北大教授”。
谷先生出生于嘉祥县卧龙山镇,高中毕业于嘉祥县第一中学,于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是嘉祥一中也是嘉祥县第一位考入北大的学生。谷教授记得他高考那年,考场就设在济宁一中太白校区内,距老家卧龙山镇有60里之遥,全靠着双腿步行前往。当时,因家境贫寒,即使外出,也吃住简单,午饭以后,就躺在济宁一中校园内的草丛中稍事休息一下。高考以后,他虽则对大学校园魂牵梦绕,但坚持在家跟着父母从事农耕,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他还在农村的玉米地里干着活儿。
济宁,乃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嘉祥,亦一代宗圣曾子故里。自小受本土传统文化习染熏陶,谷先生始终难舍故乡一草一木、一情一景。说起故乡,他有太多的话题。对于母校嘉祥一中,他也一往情深。对于学校当今变化,赞不绝口;忆起当年老师,更是充满崇敬。对于当年艰难岁月里吃的菜团子、窝窝头,也充满“美丽而亲切的怀恋”。他饱含无限深情地撰联称赞母校与恩师——“一颗红心,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风雨,五更灯火。”
他认为,在人生的大课堂上,有一堂非常重要的课,叫做“磨难”,对于人之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正是先前的这样“一堂课”,让谷向阳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倍加珍惜每时每分的学习时间。他本来是北大俄罗斯文学专业的学生,但整个北大成了他的“大学堂”和“大教室”,他经常潜进别的系与别的专业“偷课”听,用广博的知识来丰富和强大自己。
天道酬勤。这样的亘古箴言,再次在谷向阳身上得以应验。北大毕业分配时,学校公布学生的分配去向,自己的名字竟然在留校任教之列!他告诉记者,当听到这一喜讯时,他潸然泪下。
是楹联与书法,让这位纯粹的济宁汉子,成为一个文化名家。2008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谷向阳话说楹联六讲》连续播出,谷向阳教授开始走进公众视野。之前,他是孤寂甚或是冷清的,斗室之内,一杯清茶,几缕淡墨,或思或悟,或书或吟,平常自在。尽管,他的作品以及他所教授的学生很早就遍及世界各地。
留校工作以后,他决定选择自己喜爱的传统文化作为研究方向。对中国楹联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构架中国楹联文化系统大厦。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中国店堂对联集成》、《中国楹联大典》、《中国楹联学概论》等图书一部部横空出世。这些重要作品,既是对楹联理论的高度概括,更是对中国楹联事业的一大贡献。在《中国楹联学概论》这本书中,他对楹联的本质、定位、特性、史略、分类、格律、修辞、创作和鉴赏等方面都进行了条理分明、深入细致的阐述总结,可谓系统全面、准确精当。他说:“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瑰宝,是华夏汉族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集民族性、时代性、实用性、对称性为一体,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他明确地阐述:“楹联是一种独立的形式、独特的风格、独特的格律、独特的功能自立于文学之林。”
原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著名楹联学家马萧萧曾为此书做了中肯定位:“这是一本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楹联学理论、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又超越创新的经典力作,为现代楹联学大厦奠定了基石,对楹联学的发展历史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显然,这个定位是准确的。谷教授作为楹联学大厦的奠基人,以楹联界学术研究成果的积累,为中国楹联学理论的形成、中国楹联文化重新崛起打下了丰厚的基础。为振兴楹联艺术,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谷教授家的客厅里,悬挂着藏克家先生为他题赠的一幅楹联: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他说,藏老希望我不要成为一片轻浮的羽毛,这幅赠联是对我最大的鞭策。我做不得金石,愿做一块小小的石子,铺在人们走过的或未走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