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9日,国学学者高伯羽先生在抡才书院给沙龙好友讲了抡才书院儒学系列讲座的第二次讲座——《孔子的政治活动》。高老师将史料记载中比较可信的孔子从政活动及成果给大家进行了讲述,使大家对孔子政治上的建树、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孔子政治品格等有了全面的了解。
一、孔子早年的政治活动及其失败
史记载,孔子早年的政治生活是在鲁昭公20年,孔子30岁,齐景公与晏婴访鲁,齐景公问小国秦何以霸,孔子回答“秦,其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齐景公悦。
另一次就是孔子35岁时,到齐国做了近3年的政治努力。齐景公两次问政于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在节财”,在齐国大约3年,去时35岁,归时37岁。由于晏婴的阻挠,孔子这次在齐国没有取得什么政治建树,但他“政在节财”的行政理念成为千古名言。孔子在齐国期间,还经常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并在听到韶乐后深入学习,竟痴迷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
二、孔子中年在鲁国的政治活动及其成就
1、鲁定公9年,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的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史记,孔子世家》)(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一年以后,其他国家都向鲁国学习,孔子的官由首都市长升为主管水利土木工程的大臣,再任主管掌管治安刑狱的大臣)。
2、鲁定公10年春,“夹谷之会”(泰山之东,今山东莱芜)文攻武卫,齐归三城郓、懽(huan、同欢)、龟阴(均在汶水南)。事件的经过是,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会见,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子担任傧相。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夷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夺取鲁国土地)。”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结果在会盟期间,孔子做好了文武两手准备,使齐国既失了面子,劫持鲁侯夺取土地的目的又没有得逞。“夹谷之会”事件中,孔子大义凛然,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君臣针锋相对,表现出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会盟之后齐国不得不归还了以前占取鲁国的三个城市郓、懽、龟阴。
3、鲁定公13年,“堕三都”,削弱鲁国贵族势力,恢复礼乐制度。周朝有一条规定,贵族诸侯的城池不能超过百雉(方丈为堵,三堵为雉,百雉为城),百雉是国都的标准。但是,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末的诸侯国鲁国中的三位国相“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掌控国家大权,不理这条规定。当时孔子任鲁国司寇,认为三家邑城过百雉,违反了周礼,不利于周王室的统治。因此主张”堕(毁掉)三都”。但在毁掉叔孙氏的郈城和季孙氏的费城之后,在拆毁孟孙氏的成城时,受到成邑宰公敛处父的抵制。齐国军队守在了鲁国境外不远处,对此次行动也进行了干预,堕三都行动就此半途而废,这件事使孔子和三桓成为敌人,孔子不得不中断仕途和救国理想,与弟子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
4、鲁定公14年,孔子55岁,行摄相事,诛少正卯。少正卯(?~前496),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氏,卯是名。秦朝之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以氏为称,如赵盾,就是嬴姓,赵氏,名盾。氏多以别贵贱,表身份,而“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所以称少正卯。少正卯和孔子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少正卯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孔子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少正卯被杀后,其学说没有流传下来。据说后世的“闻”姓的原型是“闻人”复姓,是少正卯的后人所改用的姓氏。孔子杀少正卯事件据许多史学家考证有许多疑点,认为不曾发生过。
5、孔子在鲁国从政4、5年,行摄相事三月,“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翻译为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代行宰相职责治理国家三个月,卖羊羔猪豚的不随意抬价;男女行路分道而走;遗留在路上的东西没人捡拾。说明鲁国经过孔子三个月的治理,国家富余,人民讲礼仪,社会文明进步。
6、齐国馈女乐。定公、季桓子不问政,孔子去鲁。“齐人归女乐,季桓子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齐国人闻悉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变化很大的情况后感到恐惧,就设法阻止孔子当政。他们挑选齐国国中漂亮的女子八十人,全都穿上华丽服装而跳起《康乐》舞蹈,连同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齐人将盛装女乐、有纹骏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的高门外。季桓子换上平民服装前往观看多次,打算接受,就告诉鲁定公要外出巡回周游,终日前往观看,懒于处理政事。孔子看到鲁国的当政者如此不堪,就离开了鲁国。
三、孔子晚年周游列国的政治活动及其苦难
孔子离开父母之邦鲁国,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是在公元前497年,这一年,孔子55岁。
1、在卫国被监视。去哪呢?不能往东去,那是齐国,要往西去,孔子首先选择了卫国(今河南北部),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去卫国的原因可能有三点:1、卫国有自己佩服的熟人朋友,卫大夫遽伯玉曾派使者访问孔子,“遽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论语宪问》)(译: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孔子对蘧伯玉和其使者都很赞赏。2、卫国比较安定,卫灵公统治卫国已经38年,孔子在卫国或许可以有为;3、子路是卫国宠臣弥子瑕的连襟(见《孟子万章上》),且孔子住在子路大兄哥的家(《史记》),孔子去卫国,可能也受到子路的怂恿。
孔子在卫国并未受到重用,且受谗言遭到监视,感到危险,呆了10个月,离开卫国。
2、在匡地被拘留。孔子及众弟子离开卫国走的很匆忙,出东门,部分学生走失。子贡问路人见到孔子没有,路人说见到一个“匆匆似丧家之犬”的人,也许就是孔子。孔子听后也认为自己“似丧家之犬”。孔子见到走失又回来的颜渊,心有余悸地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老师在,我怎敢死啊)。走到匡这个地方(今河南长垣县境内),匡是卫国属地,被卫灵公驱逐的贵族公孙戌(xv)军事割据。由于颜刻赶车,挥鞭指划,匡人错认为是阳虎又来暴力侵犯,遂将孔子一行围困5天,后因为孔子的学生公良儒勇敢作战,匡人害怕了,围困才得以解除。
3、再返卫国,子见南子。孔子在匡地解围后去到晋国边境,当时,晋国内乱,赵简子与范氏、中行氏打仗(三家分晋之先声),孔子最终没去晋国,返回卫国。孔子去见了南子(卫灵公的妻子,一个淫妇、不道德的女人),引起了弟子子路的怀疑,以为他和她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孔子不得不自我表白: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的!老天会惩罚我的![“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孔子在卫国这次待了三年,也许期间又离开过几次。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zu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孔子有关军阵的问题。孔子说:祭祀的问题,我知道一些,军旅的事情,我没学过。第二天就离开卫国。)卫国此时发生内乱,卫灵公42年时卫灵公去世,之前,太子蒯kuai聩kui交恶南子,刺杀南子未遂,逃亡晋国赵简子处(《史记卫康叔世家》),在齐国的支持下卫国立蒯聩的儿子輒为公,是为卫出公,蒯聩不甘心继承权的丢失,赵简子派阳虎武装护送蒯聩回国夺权,发动了战争失败。子路死于此次内乱。卫出公立的这一年,是公元前492年,孔子正60岁,孔子离开卫国。
4、宋国伐树。离开卫国,向东南方向的宋国行进(孔子祖荫所在)。进入宋国,在一棵大树下习礼,被孔子批判过的宋司马桓魋带兵砍倒大树,要杀孔子,弟子紧张。“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孔子说:“天生仁德给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师生平安撤退逃走。
5、困于陈蔡。逃出宋国,往南,到了陈国,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陈国夹在楚、吴两大国之间,经常受气。这仍然是公元前492年的事,这一年,也正是吴王夫差用伍子胥打败越王勾践的第三年,也正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时候。陈愍公只是把孔子视为博学的人。孔子在陈国一住就是三年。
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进攻陈国,楚国由楚昭王亲率大军驻扎在陈国北部的城父(今安徽亳州)堵截吴国军队。孔子很欣赏楚昭王(爱护股肱之臣、不礼河神),楚昭王也很敬佩孔子,邀请孔子去楚国,派人来迎接。孔子决定离开陈国去楚国。
从陈国到楚国,需经过吴楚交战地区——小国蔡国,在蔡国的负函(今河南信阳),孔子绝粮。“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穷了也要守持节操,而小人穷了就会胡乱作为。)这里“穷”与“贫”的概念不同,是指受困,不通之意。贫与富相对,穷与通相对。
6、逗留于楚国边境。在蔡国的负函,此时实际统治者是楚国的将军叶公,他曾问政于孔子。“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从事行事管理的目的和理想是,让近处的人满意快乐,才能吸引远处的人来归附)。这期间,叶公也曾问子路孔子的为人,“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逗留在负函,病中的楚昭王准备重用孔子,封给孔子700社的土地人口(1社25户人家)。楚昭王的庶兄子西劝止。(《史记孔子世家417》)
孔子谋求在大国楚国的实现政治抱负的希望破灭,考虑重返卫国。这时卫出公已执政三年,站稳了脚跟,准备重用孔子。但最终没有结果。
7、结束周游,重返故国。鲁国面临吴国的欺压,孔子的学生个个文武全才、成绩斐然,孔子回归的条件成熟了。
公元前488年,吴国无理要求鲁国“献百牢”(100只牛羊猪),吴王要求季桓子觐见,多亏临时借用子贡做外交官,季桓子才未受辱,(《左传哀公7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进攻鲁国,被700鲁国勇士击退。子有参加了这次战斗。(《左传哀公8年》)
季桓子看到孔子的弟子子贡、有若的能力,加之鲁国面临危机,人才缺乏,想起再用孔子。首先请冉有回去做“季氏宰”。孔子很高兴,“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乡里的那些学生,个个志向远大,但作事粗率简单,有文采,都是世间大才,但不知道怎样对他们进行指导。”)
孔子弟子子路、子贡、子有、子我、澹台灭明等大量从政。“仲弓为季氏宰”(《论语子路》)“闵子骞为费宰”“子游为武城宰”(《论语雍也》)“子夏为呂父宰”(《论语子路》)
终于,公元前484年,季康子在冉有的建议下,派三名使者郑重礼聘孔子回国。孔子结束了14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生活,终归故国。这一年,孔子已经68岁,垂垂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