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对明星夫妻缘尽分手,成为各路媒体争相追逐的焦点,也成了坊间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离婚古已有之,但古人离婚,必须理由足够充分,否则是不被批准的。
离婚最早始于何时?史上没有准确记载。在我国古代婚姻结构还未严密时,离婚相当自由,所谓“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自周朝开始,夫权制婚姻家庭制度建立起来。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夫权制家庭的基础并不稳固,如《周易》记载妻子离家出走;秦始皇巡游时发现男子招赘、寄宿女家和死了丈夫的妻子抛弃孩子改嫁的现象,于是才刻石颁令天下维护家庭稳定。
最早卷进离婚事件的中国名人,当推孔门祖孙。不过那时不叫“离婚”,而称“去妻”或“出妻”,也曾称作“仳离”,《诗·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嘅其叹矣。”郑玄笺:“有女遇凶年而见弃,与其君子别离。”因为夫妻离异的主动权,是在丈夫这一边,妻子只有被休弃的份儿,是做不了主的。
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曾休过妻,孔子是“野合”而生,他的生身母亲,并没有跟叔梁纥正式结过婚。孔子也曾休过伯鱼之母。据《礼记·檀弓》记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伯鱼因为替被父亲赶出家门的亡母多哭了几声,就被孔子在门生面前大肆批评:嘻!鲤这小子也太过分了哩。吓得伯鱼赶紧收了眼泪。
到了孔子的儿子孔鲤这儿,也曾休过妻。有了曾祖和父亲做样子,孔鲤的儿子子思,也同样休过一回妻。所谓“孔氏四世出妻”,典故就出在这儿。
曾子不仅在思想上传承了孔子的衣钵,在休妻这件事上也甩不开“夫为妻纲”的孔孟之道。曾子因为老婆蒸的梨子没有熟,借故休妻。这位夫人久受夫子熏染,对诗书礼易也略通一二,说:妇有七出,不蒸亦预乎?她诘问曾子,离婚的七出条文,我这没蒸熟梨算哪条?曾子回答不上,恼羞成怒说:蒸不熟而已,何问其故乎?意思是“问这么多干吗”?
另外,孟子也休过妻。
孔子诞辰日当天,某市180对夫妻面对孔子画像宣誓:永不离婚。可不少人觉得离婚虽然不是什么“好事情”,可毕竟是社会进步与宽容的一种体现。为什么要绝对否定离婚呢?再说在人们心目中孔子是轻视妇女的人,怎能做忠于爱情的代表?这项活动太离谱了。(刘恩德)
相关链接:
孔子“离婚”迄今为谜
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
据《孔子家语·本姓解》所记,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孔子是当时鲁国的文化名人,国王鲁昭公听说后,送来了鲤鱼,以示祝贺。孔子觉得这是家门莫大荣幸,遂给儿子起名“鲤”,因是头胎小子,取字“伯鱼”。
据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也曾“出妻”,原因是原配施氏连生9个女儿,却未能生出一个儿子。后来,已是老头的叔梁纥将孔子的母亲、当时年仅17岁的颜徵娶回家,这才有了孔子。另外,孔鲤、之其孙孔伋(子思)也都有与老婆离婚的经历,故有“孔氏三世出妻”一说。
“孔子离婚”一事,直到唐代才被曝光,首次将其曝光的是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然而,不少现代学者都在质疑,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里并没记载孔子离婚的事情,已逾千年的唐代才曝光,可信度不高。
孟子闹离婚被孟母制止
儒家文化讲究“礼”、“仁”,孔子离婚一说,让不少“孔粉”挺受伤的。而且,“孔孟之道”的另一人、亚圣孟子也曾闹过离婚。
最早曝光孟子闹离婚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他在《荀子·解蔽篇》中称:“孟子恶败而出妻”,意思是孟子讨厌其妻子的不良品行,担心败坏自己名声而提出离婚。孟妻做了什么样不好的事情,让孟子要“出妻”?原来仅因坐姿不雅。
孟母是一位十分明了事理的女人,仅因儿媳妇坐姿不雅,儿子就提出离婚,孟母觉得十分荒唐,遂引用古礼“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来提醒儿子:你去你老婆的房间,不提前招呼一下,进去时也没一点声响,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听罢,很是自责,此后再也不敢提与妻子离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