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唐代高僧玄奘作为大唐皇帝“特使”,曾赴印度等地“西天取经”,学习佛学,带回大量佛教典籍,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东天取经”,学习中国经验,进一步推动了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1954年10月19日至30日,印度总理尼赫鲁率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在首都北京毛泽东主席会见并宴请,周恩来总理与其会谈。10月下旬,尼赫鲁在访问首都北京后,专程到东方文化发祥地孔子故里曲阜,参观孔庙,拜谒孔子,取到儒学真经,成为第一位莅临圣城曲阜的外国政府首脑。
尼赫鲁出生于印度波罗门贵族家庭。早年留学英国。1920年,他曾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9年后,任国大党全国委员会总书记,其后屡次当选为该党主席。1947年印度独立后,他担任内阁总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4月1日,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承认新中国的时候,他毅然宣布与中国建交,是继苏联等12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950年7月,尼赫鲁致电斯大林,建议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的战事;消除安理会的僵局,以便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出席安理会。斯大林复信完全赞同。但尼赫鲁的和平建议遭到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反对。
尼赫鲁继续为和平呼吁奔走,并于1952年派他的妹妹潘迪特夫人为世界佛教圣地印度的特使,到儒家圣地曲阜“朝圣”,与中国政府探讨和平途径。潘迪特夫人这位虔诚的佛教徒,专程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了这位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天下为公,太平世界奔波终生的“圣人”的故居。在参观完孔庙中路后,特地到孔子故宅瞻仰。在孔子故井旁,他听陪同人员介绍说,这口井就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中国乾隆皇帝来朝圣,都取水一勺饮之,以为拜师之礼。乾隆喝后顿感聪慧,即席赋诗一首《故宅井赞》。在故宅井西一四角凉亭内,立有乾隆饮水拜师的《故宅井赞》石碑。潘迪特夫人参观至此,甚为惊喜,便请人找来两个白色透明的瓶子,装了两瓶“既清且渫”的“圣水”,作为珍宝,高高兴兴地带回了老家印度。潘迪特夫人将一瓶 “圣水”庄重地敬送给印度总统,另一瓶送给了她的哥哥尼赫鲁总理。
周恩来总理和尼赫鲁总理,继承儒家“和为贵”的思想精华,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 1954年4月29日 《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首次提出。在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的“万隆会议”上得到许多国家承认和拥护。现已成为国际上处理社会和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印度都是人口大国和文明古国。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应学习圣贤的仁爱博大胸怀及和为贵的思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利双赢,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