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季羡林逝世四周年之际,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季羡林先生精神遗产传承座谈会”在济南召开。包括臧克家长子臧乐源等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共约50多人出席了会议。
季羡林生前学术助手蔡德贵表示,季羡林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是其爱国敬业、博学笃行的伟大人格,矢志不渝地关注“大国学”的创建,对人文学科建设的巨大贡献,大力提倡侠士精神、提倡讲真话,以及对民办教育和书院的支持等。在提到季羡林的人格魅力时,蔡德贵还讲了一段往事。在李克强任职北京大学期间,在翻译《法律的正常程序》时,李克强遇有一词实在弄不通,恰好因为参加校外一次会议,与季羡林同住在西苑饭店,就向其请教。季羡林当即做了回答,但同时又说:“你可以先这样。”李克强当时还不理解他说的意思,次日季羡林即向李克强详细解释了这个词的由来及多种含义。“季先生是怕没有把握回去专门查阅了资料,季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的态度给李克强留下了深刻印象”,蔡德贵说。
座谈会上,已进耄耋之年的臧乐源回忆起与季羡林生前的故事,心情仍难平复,现场展示了季羡林在弥留之际题的书名“臧克家传”。众位专家学者还热议季羡林生前关注的“大国学”。季羡林主张“大国学”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这种思想对巩固民族大团结有战略意义。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张树骅说:“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报效祖国、心系民生的一生,是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一生,是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积极进取的一生。他一生所表现出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