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曲阜,其照耀世界的“圣”辉,既因诞生过文化巨人孔子而彪炳千古,也因孕育出百工之祖的鲁班(亦名公输般)而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鲁班就像一棵历尽沧桑而又郁郁葱葱的大树长在一代代劳动者们的心中,他的发明创造、扶贫济困的故事在民间、在乡野经久不衰地传唱着,同时人们又把更多的智慧、热情和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贯注其中,使得鲁班的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延不绝地润泽着后人。
鲁班垂范 劳动者创造历史
在东周中期以前,土木工匠们一直从事着原始的、繁重的劳动,直到有一位伟大的创造发明家利用他的智慧创造出许多灵巧工具,他们才从那些枯燥乏味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个人就是鲁班。作为中国百工之祖的“巧圣”、被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老师的鲁班,比世界级的发明家爱迪生早两千多年。
鲁班是春秋末期生活在曲阜城东的一个工匠,名叫公输般。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手工工匠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变革为工艺技术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公输般在这个时期对工艺制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最早记载鲁班事迹的是《墨子·鲁问篇》:“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另外在《礼记·檀弓》、《风俗通义》、《水经注》、《述异记》、《酉阳杂俎》以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也有著录。
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成为一个传说式的人物。鲁班的传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这类故事往往存于史实,比如古代典籍中记载鲁班由草叶划破皮肉的启示而发明了锯,他总结刀刮斧削发明了刨子,还有鲁班创造云梯、战舟、磨、碾、钻等等故事。另一类鲁班传说,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神化,大多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这类传说大都散见于野史杂记,将鲁班传诵得出神入化、无所不能,既表达了民间百姓、百工匠人对鲁班高超技艺的崇拜,也寄托了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的期盼。
今观散见的鲁班传说,不仅在民间家喻户晓,其传播地域也可谓广阔。其实,那时的士人、工匠到处游走,鲁班同样游历大江南北,所以在各地志书中多可看到“鲁班遗迹”。北京蓟县建有鲁班庙,湖北黄梅县建有鲁班亭,上海有鲁班街,香港、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地区也设有鲁班纪念堂。在香港,泥水、木工、搭棚三行工人至今保持着每逢六月十六放假一天,喝先师的诞辰酒祭拜鲁班的习俗。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曾兴起学鲁班大搞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的新时尚,至今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仍是“鲁班奖”。可见鲁班这位中国能工巧匠的卓越代表,是为贫困百姓排忧解难的忠厚贤者,是劳动人民非凡智慧和创造力的化身。
公输子与孔子并世而立,虽无治世经纶传人,其德其技、其创造发明,正泽利万代苍生,并在老百姓的心中手上传承不断。“文明载道,科技兴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躬行一世、风尘仆仆、博施济众的鲁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巧圣”的智慧和灵光。
传说三昧 人文与创新精神之根脉
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有着对于“巧人”的赞赏,但是其社会地位大多是低下的。“巧圣”公输般在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元圣周公、宗圣曾子早已高居于正统文化殿堂之上时,走了另外一条路:活在民间的传说中。只有当社会发展观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衡量准绳时,才有可能给“巧人”们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发明创造者的社会地位。因为这些身处社会底层的“巧人”,是在实实在在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体现着生产力发展的最本质的指向:人类的进步与幸福。
二千五百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尊敬和纪念,这才是公输般的真实形象。他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一生利用自己的智慧为从事繁重劳动的工匠们创造灵巧的工具,解脱他们的劳苦,并以此恩泽天下百姓。
鲁班的传说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开来的,其间经历了难以计数的人的加工再创作,所以,同一个“鲁班传说”在不同的地域就会有不同的色彩。当然不管哪个版本的《鲁班传说》其主线不外乎三条。
其一:圣迹天下,惠泽百姓。如鲁班在游历途中路经四川某地,见一条河上正在建造一座石桥。负责造桥的赵掌墨师骄傲自满,又粗心大意,因设计失误,桥身无法合拢。鲁班找到了症结所在,凿了一块石头,送给快要出嫁但还没有嫁妆的穷姑娘翠儿。在石桥无法合拢的紧急关头,翠儿将石头献出,桥造成了,翠儿也因此有了嫁妆。江南某地造宗庙时,规定要用黄荆树做正梁,朱砂石做亭盖 。但现有的黄荆树干太短,不够标准 ,而朱砂石又太重,抬不上去。负责造庙的张掌墨师为此犯愁。鲁班发明 了“鱼抬梁”和“土堆亭”的好办法 ,使庙亭终于建成。
其二:鲁班的传说中最难能可贵、为人称道的当是对劳动妇女的赞美。鲁班的母亲是位勤劳善良的老人,见鲁班一人做木工活划线很费力,就让儿子按照她裁剪衣服用的粉线布袋做了个墨斗,并做了个木钩代替她给儿子站在一端按线。后人为了纪念老人,就称墨斗为“班母”。鲁班的妻子云氏很贤惠。自从丈夫鲁班给“斧头”加了铁片,装上木座,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把刨子后,只要鲁班一刨木头,她就用双手在一头按住。天长日久,她动起了脑筋,在丈夫工作的案子上,安装了个“卡口”,防止了刨料的滑脱滚动。从此,人们把这一装置尊为“班妻”。
其三,创新的文脉贯穿于鲁班的林林总总的传说中。鲁班门前的小河直通微山湖,在湖滨生活的人们因无工具下水,面对活蹦乱跳的鱼虾,只能“望湖兴叹”。一天鲁班跟妻子下河去洗衣,不小心把鞋子掉进了河里,他妻子急坏了,他却不慌不忙地观察鞋子怎样漂浮游弋。回家后,他选了一截粗大的树身,仿鞋凿空成舟。
《墨子·公输》说,鲁班“造云梯之械”。《鲁问》说,鲁班“作为钩拒之备”,“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礼记·檀弓》说,季康子之母死,鲁班请用机械下棺。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辩问》说:“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鲁班是“机械之圣”。宋卫《礼记集说》说:“奇技奇器,总谓般也。”我国传统奇巧技术和器械的总代表是鲁班。明许相卿《云村集》说:“公输子圣于巧。”鲁班是发明创造巧妙器械的圣人。
在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的一块木牌上,有这样一句话: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而最早的有关风筝制做的记载就与鲁班有关。鲁班是靠非凡的创造力确定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因此可以说鲁班是创新精神的始祖,他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第一人。他的发明使人类使用器械的时间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他的发明物如曲尺、墨斗、锯、磨盘至今仍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长期以来,在中国人民心目中,鲁班是技巧的同义语、标志和象征。鲁班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品格形成有深刻恒久的影响。
古今知己 视野如何再开阔
非遗,这个近两年时兴起来的词儿,给时空打开新的维度,让古人穿越时间隧道寻找现代相识,而今人则溯流而上觅求远古知音。头顶纶巾,布衣端庄,背一把雨伞,左抱规矩,右揽墨尺的鲁班爷携着他的时代和气息就这样向我们走来了,在中华大地、在他的家乡寻着今天的相识知音。
近年来,曲阜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成立了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研究促进会成立以后便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传承中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曲阜鲁促会与曲阜市文化局一起收集整理、结集出版了大量鲁班与曲阜的资料,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学术报告,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中国曲阜巧圣鲁班文化展”,举办了纪念巧圣鲁班诗歌朗诵会,有力促进了鲁班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鲁班传说”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鲁班故里”、“鲁班文化”六大类59项商标,鲁班文化研究、开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鲁班传说申遗成功了,曲阜鲁促会会长赵元山一班人没有将它送进博物馆,而是在现代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变奏中,努力为它寻求着鲜活生存的方法。
但是,我们关于鲁班的文章还没有做大做深。我们是否可以在曲阜举办全国性的鲁班研讨会,并将曲阜的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办成国家级的?是否可以将国家的“鲁班奖”颁奖大会请到曲阜来开?是否可以组织起专门的人员,对鲁班的传说进行大规模的发掘与整理?是否可以加紧建立起一个像样的鲁班庙,让我们祭奠这位老百姓心中的圣人时也有个可观的场所?眼下,那尊栩栩如生的楷木雕成的公输般,正局促在鲁促会办公室里,等待有一个可与世界人民交往的自己的家。我们是有个大名鼎鼎的孔子,但是我们不是仅有孔子,我们还有鲁班及其更多,我们应当将我们的优势更充分地发扬光大起来,这不只是大惠济宁,还会大惠国家与人类。试想,如果鲁班生在另外一个没有孔子的地方,他们难道不会竭尽全力做出鲁班的大文章来吗?我们有孔子,我们更应当做出鲁班的大文章来,因为孔子是有着济世报国、海纳百川的大胸怀的。
据悉,非遗评审遵循两个基本标准:这个项目至少要有100年历史,并且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翻开两批国家级名录和首批省市级名录,在许多非遗项目的介绍中,“濒危”这个触目惊心的词刺痛了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当抢救与保护的话题被提起,就意味着它已处境堪忧。济宁历史悠久,文脉丰厚,“文化大市”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拥有多少非遗,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今天,有着历史文化活化石之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孔孟之乡展露着文化大市的多彩姿容。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而鲁班更是一个一生敏于发明创造孜孜于行的人。面对列祖列宗的创造与馈赠,我们到底该怎样欣赏、消受与传承?答卷刚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