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济宁市的泗水县是古代两个著名河流洙水和泗水的发源地,泗水县名即得于此。洙泗流域也正是孔子出生、讲学、布教的主要范围,即儒家文化的源头。
古泗水的源头在济宁市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所以得名。经济宁市泗水县、曲阜市及兖州市,折南至济宁市东南的微山县鲁桥镇入运河流入江苏。而今,济宁鲁桥镇以下的泗水下游已经不存在了。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河流,泗水有许多神奇优美的传说。《史记》作者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于泗水捞周鼎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司马迁为什么要费笔墨描写秦始皇捞鼎,要从鼎的价值谈起。传说大禹收取九州的金属,铸成九鼎,以象征九州;鼎之三足象征辅佐王权的三公,被披上神圣的外衣,成为国家的重器和王权的象征。《史记·周本纪》说,楚庄王看到周朝衰落,就有取代它的野心,派人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时,被拒绝说:“九鼎的轻重是不可随便乱问的!”诸侯都在窥视重鼎,秦始皇更是想得到它们。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东巡回来“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此段文字记载被形象地反映在济宁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和徐州汉画像石上(见上图),石刻上大致为:河上有一座桥,两条绳系于桥下一鼎的二耳上,鼎内有龙头伸出欲咬断绳子。鼎旁或有捕鱼者、游鱼等点缀物;桥两边有数人拉绳起鼎。“泗水捞鼎”汉画刻有秦始皇坐在桥上焦急等待的状况,但是鼎内的龙把绳子咬断了,鼎复入水下再也找不到了。此故事用天人感应论说明有德时宝器和祥瑞才能出现,秦朝的横征暴敛,天怒人怨,由宝鼎的失去,揭示秦王权覆灭是必然的。但从史实的角度看,以为这是发生在秦时的民间传说,捞鼎失败是暗示秦失去江山。司马迁应是在游历天下时听到而写进书的。周鼎所具有的重要性,使它不会轻易搬动,更不会只迁一鼎,“九鼎入秦”(《史记·秦本纪》),此是司马迁据秦正史写的,证明九鼎还在周都,后入秦。